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真心痛、朝發夕死!心肌梗塞的認知與預防

文/曹昌堯醫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EMBA高階101)




古代中醫書「黃帝內經」上記載「真心痛、朝發夕死。」,心肌梗塞不是文明病,古代就有,只是現代人過著「員外」生活的人越來越多,所以讓心血管疾病變成國人的第二大死因。


(一)病因:
心臟每分鐘跳動(收縮)70-100下,每次收縮向全身打出70-80 CC的血液,所以心臟每分鐘須要負責向全身供應超過5,000CC的血液。動脈收縮壓力高達110毫米汞柱(大約8.5公尺水柱),可見心臟每分鐘在做多少工作,因此它需要強大的血管系統來供應足夠的養分與氧氣。三條主要的動脈及它們的分支,像皇冠罩頂灌流心臟左右兩邊的心房與心室的肌肉,稱之為冠狀動脈。「動脈粥狀硬化」是造成動脈阻塞的主要原因,粥狀硬化的過程從年輕開始耗時數十年,罪魁禍首是在血液中輸送到全身,提供細胞養分的血脂肪。血脂肪分成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後者再分為高密度與低密度兩種膽固醇(HDL與LDL),HDL俗稱好的膽固醇,負責把周邊血管內用剩的脂肪回送到肝臟代謝與保存;LDL 俗稱壞的膽固醇,它在食物消化由胃腸道吸收或肝臟製造後,由血液輸送到全身供應細胞使用。但是,當LDL在血液中過量的時候,會穿過血管壁的內膜,堆積在血管壁的內膜與中膜之間引起一系列的發炎反應,最後造成動脈的粥狀硬化並形成粥狀瘤, 粥狀瘤破裂或形成的過程會在血管內觸發血栓形成(thrombosis),最終造成動脈完全阻塞,導致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發生在三大條主要的冠狀動脈(尤其塞住其前端)可能會致命,發生在它們的小分支,則可能症狀輕微或渾然不知。


(二)症狀:
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是在胸腔的中央或左側出現壓迫性的疼痛,有如重物壓住或扭緊的感覺,疼痛可能會轉至頸部、下巴或是左側的肩膀、手臂。一般會持續幾分鐘或更久,疼痛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有些人會有胃部不適或灼熱、噁心的感覺,其他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近乎昏厥、盜汗等接近休克的狀況。有20-30%的患者會出現非典型的症狀,女性或糖尿病患者比較容易出現無症狀的心肌梗塞。在國外的研究發現在大於75歲的人當中,約有5%會有無病史的心肌梗塞。10-20%的患者會在心肌梗塞發作後死亡,死因可能導致於心肌梗塞後造成的心因性休克、心律不整或心臟破裂。


(三)診斷:
當醫師懷疑心肌梗塞時,首先會安排心電圖檢查,通常可以發現典型的ST segment 上揚。心電圖有12 導程(leads),心臟血管塞在不同的位置,會在不同的 leads出現變化,醫師因此可以在做心導管前大概知道阻塞在哪一條血管,方便後續的處置。血液檢查也可以發現,心肌缺氧壞死後釋放到血液的一些特殊酵素,例如:CPK及Troponin I等。心肌梗塞後,醫師也可以藉由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梗塞位置的心肌收縮不良。


(四)治療:
心肌梗塞的治療只有一個法則,就是立即將患者送到有心導管設備的醫院,這些醫院都有24小時值班的「冠心症」急救團隊,越快進行心導管攝影檢查,進行氣球擴張術,然後置放支架,可以救回更多的心臟肌肉,減少以後心臟衰竭的機會。支架是一種金屬的網狀製品,分為一般及塗藥支架,塗藥支架比較不會復發血管阻塞,但是需要自己支付健保差額。現在有一種生物工程支架,它不是金屬,置放後不需要長時間服用抗凝血劑,但是健保不給付。此外,醫師會給予抗凝劑,若有三高也會給予控制三高的藥物。心肌梗塞的癒後情形,端看塞住血管的位置、大小與嚴重性、是否及時進行心導管介入治療、原本心臟的功能等。


(五)預防:
心肌梗塞一旦發生,即使救了回來,對心臟肌肉的損傷已經造成,所以,提早預防與事先處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有:年齡(>40歲)、性別(男性:女性= 2.8:1)、肥胖、抽菸、喝酒、熬夜、壓力、缺乏運動、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動脈就像自來水管一樣,只要用得夠久一定會有阻塞的問題,每一個人終其一生都要努力避免上述的危險因子,並且在中年以後定期進行心臟冠狀動脈的健康檢查。640切電腦斷層心臟血管攝影是一個非侵襲性的安全檢查,若是發現異常,可以進一步進行運動心電圖以及核醫科的心肌灌注掃瞄檢查。若確定嚴重阻塞時,提早進行心導管介入治療、並植入支架,可以預防日後的憾事發生。


(六)結論:
真心痛、朝發夕死!心肌梗塞是個人人有機會得到的疾病。生活環境改善與醫療科技進步讓人類活得越來越老,但是上帝給我們的身體保固期卻只有50歲, 50歲之後的超齡使用期,則需要小心的呵護與保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