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北臺灣基隆港 六座易探索防衛砲台略記(上)

臨港第一線:大武崙砲台、二沙灣砲台、白米甕砲台
文.攝影/陳韋佐(合經63 EMBA92)
基隆是台灣最北的都市,也是台灣第二大港口,古稱「雞籠」。基隆港為北台灣的天然港口,水深可供大型船艦停泊。港灣佔盡地理優勢,有三面環山的屏障,因此在周邊高丘上廣設砲台、堡壘,在多次戰役之中有所表現。清法戰爭(西仔反)前後數十年中,清軍、法軍、日軍所建所修築砲台、堡壘,如今據估約有32座。主要的砲台部分建設為景觀公園,其他較不易到達的堡壘遺跡大多沒入荒野蔓草中。


大武崙砲台─基隆市安樂區(國家二級古蹟)
大武崙砲台位於大武崙山,海拔231公尺,三角點在砲台入口附近山丘上,展望視野好,可將基隆市周遭環山景致與基隆港港區、基隆嶼及和平島…等風光盡收納在眼底。「情人湖」是大武崙山區的漥地湖泊,風光優美,進來大武崙砲台的遊客大多從情人湖環山步道上來,可將外木山漁港、金山和萬里海岸線風光一覽無遺,實在美不勝收。
大武崙砲台是歷經十九世紀鴉片戰爭與清法戰爭的歷史砲台建築,目前所見砲台模樣應該是日治時期為了日俄戰爭防禦基隆所整建而成,為基隆要塞十大砲台之一。營房區置於山背隱蔽處,深入山坳的洞窟營舍是指揮所將校室,另有一般兵勇營房及?所遺構,斜坡上是北稜堡通道,視野很好。主砲座區砲側庫有三間彈藥庫,?盤區可置放四座槍砲,避彈壕構連通觀測所,面向外木山漁港海域。


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
基隆市中正區(國家一級古蹟)
海門天險二沙灣砲台屬於高地抱山式砲台,東砲台防守基隆港外海,北砲台防守基隆港內海。東砲台置後膛鋼砲的8吋「阿姆斯壯大砲」,砲管正對基隆嶼海面;北砲台置後膛鋼砲的6吋「阿姆斯壯大砲」,砲管正對基隆港灣。北砲台上方為馬蹄形狀機槍陣地,置有一尊傳統鐵砲模型。
砲台與營盤區的聯絡通道是陡坡大石階,營盤區遺有數段牆垣,兵房已蕩然無存。營盤堡壘可謂宏偉,營門城樓之樓頂視野寬闊,砲台幾乎沒入叢林之中,基隆港灣依然在望。
清道光20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臺灣道姚瑩為防英軍,在正對雞籠港口之二沙灣山上建造砲台,設大小砲墩八座,砲台城門上嵌有「海門天險」石刻方匾。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發生,法軍攻打雞籠,二沙灣砲台被毀,只存完整的城門、城牆。翌年中法戰後,二沙灣砲台經臺灣巡撫劉銘傳派軍重建。二沙灣砲台為中國近代城堡式砲台,從二沙灣山上居高臨下,基隆港口情勢一覽無遺。


白米甕砲台─基隆市中山區(國家三級古蹟)
白米甕砲台在基隆港西岸碼頭海拔約70公尺的山麓,長形平面正對海上,由左而右分成指揮所、砲盤區及觀測台。指揮所是一座石砌碉堡,出口是圓形凹槽,改建後的機槍陣地,指向前方海域。砲盤區有四個巨大砲座,前方山頭是觀測台,基隆港西岸碼頭及基隆嶼歷歷在望,海崖邊協和發電廠巨大煙囪近在咫尺。觀測台是砲台制高點,視野優美,遠方海岬是野柳風景區,北面海域是基隆嶼,進港出港的船艦都躲不過白米甕砲台視線。
白米甕砲台別稱光華古砲台,日治時期改建成現狀,作為海岸型堡壘。根據史料,白米甕砲台推論為西班牙人所建立,西元1642年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後在此地廣築堡壘,遂有「荷蘭城」舊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