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什麼叫「有效」?


文/郭于誠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癌症中心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放射腫瘤學科助理教授)
幾年前,有一位家屬突然情緒激動地跑來門診向我抱怨,說A醫師建議他的父親服用一種標靶抗癌藥,可是一個月要10萬元。他回答如果有效的話當然要吃啊。於是他的父親接受了建議開始服用這個藥物;腫瘤剛開始確實有縮小,他很開心;可是半年後腫瘤就不再縮小了;又過了半年,腫瘤不但開始變大、旁邊又長一顆新的出來。他情緒激動地說明明沒效卻說有效,他要告A醫師詐欺!我在理解他的失望之後就花了5分鐘看完病歷,接著跟他說「你們兩方都沒錯,是認知不一樣的問題。」他滿臉疑惑地問我「有效就有效、沒效就沒效,哪裡不一樣?」我接著回答「你們的標準不一樣,卻互相以為對方聽懂了。」
看到這裡,我先來說明一下。我們從敘述中可以感受到這位家屬的孝順,為了父親毫不猶豫地答應一個月高達10萬元的藥費,堅定的信念令人動容。然而,經驗告訴我,這樣的人通常都抱著很大的期待,這個心情完全可以理解。那又怎麼會出現「標準不同、卻互相以為聽懂了」的誤解呢?讓我繼續說下去。
我先花了一點時間向他解釋醫生如何決定治療方式,這個方式幫我們台灣創造了全世界都羨慕的醫療品質。病人點頭表示完全同意!我接著說只有這樣還不夠,我們還要努力追求創新與突破才能保持領先。因此,我們要學習科學研究與統計分析的能力,其中有一個統計數值叫做「P值」,當P值統計小於0.05的時候,我們就會說有達到統計學上的意義,簡單講就是「新的比舊的更有效」的意思。看到這裡,相信各位已經了解問題的癥結在哪裡了:醫生是用「自己的經驗」與研究數字當標準,只要P值小於0.05,即使存活期只增加3個月都是有效;然而家屬的標準是「這是我爸爸」,我爸爸不是P值,「只有痊癒才叫有效,其他都叫無效」。雙方就在完全會錯意的況下雞同鴨講。
為什麼醫生會用這個標準來評估呢?原因在於醫生知道癌症病人的生命時鐘單位常常不是「年」,而是「月」、甚至只有「天」。因此,一個藥能讓存活期多3個月就足夠讓醫生熱血沸騰了,但是對於病人或家屬來說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我向家屬解釋「如果你控告A醫師詐欺,對他會是很大的傷害」。家屬在冷靜之後表示他完全清楚了,「事實上是大家都盡力了,我爸爸會得這個病不是醫生的責任,那位醫師也是盡力了」,圓滿化解原本一觸即發的衝突。
醫病雙方的認知差異其實不是由於語言的不同、也不是故意欺騙,而是因為雙方的經驗不一樣所致。套用在各位學長姊的職場,是否也覺得似曾相似?「我不是講的很清楚了嗎?怎麼你都聽不懂?」我們常常認為對方夠了解自己,卻忽略了不同的人生經歷造就了獨特的人生厚度!如果每個人的思維都一樣的話,大家就會有一樣的盲點、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創意與突破;所以,個體的差異其實不是缺點,而是禮物!端賴雙方要如何去理解與善用它!職場如此、家人之間也是一樣。我們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思考。如果要求孩子按照你我過去成功的模式而沒有自己的獨特風格的話,他就很難青出於藍。互相理解與尊重、時時刻刻保持溝通就是我後來應用的方法,我先同理期待的落差、再進一步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來說明、直到最後家屬不但完全釋懷、還能同理醫生。這樣做不但能化解可能的衝突、還能培養彼此的默契、感情就能升溫! 
回到故事的主題,行醫這麼多年,我不敢說能治癒所有癌症,但是我盡力而為;科學可以用P值來判斷,但是生命不行。生命的價值要用溫柔的心去衡量。對於癌症,我們還要更謙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