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以包容式創新推動社區共融

以包容式創新推動社區共融
文/侯勝宗博士(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兼所長、B型企業王道中心主任)

為了迎戰貧富差距、氣候變遷、性別平權等議題,聯合國於2015年開始啟動「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出17項全球政府與企業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其中第三項為「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最近,筆者有機會參與一個強調「社區共融」(Integrated Community)的產學研究,恰巧可以與個人目前在研究的「包容式創新」(inclusive innovation)加以聯結。本文提出我對台灣超高齡社會如何推動促進各年齡層福祉的社區共融個人觀點。
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社區共融」是什麼。社會工作者一般都用Integrate這個字來表達共融的意思。意指可以將不同族群與異質性的個人整合在同一社區內,大家和諧相處與生活。實務上來說,則是在社區中創造一些機構與場域,讓不同背景與差異的人有機會彼此接觸與互動,從而學習同理與彼此尊重。社區內的機構(例如市民活動中心)或空間(例如公園),可以藉由一些經過設計的共融活動,促進社區內外不同利害關係者的和諧與合好。整體來說,社區共融強調的是多元,包容尊重彼此的差異而促進和諧。
而所謂的「包容式創新」則是藉由發展新興科技(例如人工智慧、區塊鏈、分散式帳本、物聯網或機器人等),讓社會金字塔底層或被排擠的族群能加入社會活動,或增加他們的工作機會。事實上,聯合國在不同的網路治理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中都常提及「Inclusive」議題,鼓勵各國除了提供這些被排斥群體可負擔的商品與服務,也可以討論如何為他們培力,藉由教育與訓練來讓這些族群重回社會經濟運作中。包容式創新的終極目的在於均衡社會發展,維持國家與社會的穩定,減少周邊國家可能帶來的外部成本,維護區域經濟,穩定社會發展。
結合來自社會領域的「社區共融」以及科技領域的「包容式創新」這兩大觀點,我提出超高齡社會中的社區共融新想像。她將能兼容社會目的與經濟手段,是一種有層次且強調互助利他的社會創新體系。這個體系至少應包含以下四大要素:樞紐、聯結、開放、智能。
1、樞紐(hub):這是社區共融體系中最重要的促進者,是社區的創新引擎,通常可以是區公所、衛生所、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中大型醫院、地方大學、大型社服機構或有創新能量的組織……等擔任,其工作則是整合與開創。社區內擔任樞紐的組織不會太多,但責任卻十分重大。樞紐要十分善於公私協力,整合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與衝突,且願意用利他精神來成就眾人利益,常常充當平台的媒合角色,藉由「各美其美」的包容力與洞察力,以使用者角度出發來進行社區設計,提出上位的社區願景,提供社區各式資源,培力不同機構與小組織。樞紐必須以信任為經,利他為緯,推動社區的互助生活圈,促進合作與共創。若以目前的長照2.0政策來對比,比較像是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或A單位。
2、聯結(link):在一個共融的社區中,樞紐不應該扮演太多角色,而應該成就社區內其他中小型組織與個體,或邀請社區外的創新團體加入社區共創。樞紐藉由打造資訊平台或聯結其他組織的實體服務輸送,建立一張綿密的社會與人際互助網,將大多數的機構連結在同一個平台(實體空間與網路空間)中,彼此分工、互補,各司其職,提供社區內所需的各式生產、生活、生態與生計服務,讓最底層或邊緣的個體或弱勢者可以獲得工作或受到照顧,讓彼此「美人之美」。這樣的聯結,是重新設計社區內不同利害關係的關係與互動,讓社區不同組織均能成為整合式的共善實體節點、共好虛擬網絡,讓社區民眾容易獲取所需的協助與服務。若以目前的長照2.0政策來對比,比較像是提供不同專業服務的B單位或長照專賣店。
3、開放(open):共融社區必須強調開放。這裡的開放有三個層次:空間的開放、心胸的開放與資訊的開放。空間開放意指社區內的各種設施設計與動線設計,是兼容所有人的差異(例如各種障別的身心障礙者與不同階段的年長者);心胸開放意指社區民眾要有同理心,具有容忍差異的文化與素養,能彼此扶持、相互尊重,達到「美美與共」的境界;資訊開放則是強調各式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讓資訊如同自來水或電力般,充份供應給社區內不同條件的民眾,讓大多數人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取得所須的資訊,協助其生活所需或提升生計能力。若以目前的長照2.0政策來對比,比較像是提供在地關懷與就近服務的巷弄照顧站或C單位。
4、智能(smart):這裡的smart不只是智慧輔具、科技或設備,更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服務設計。未來世界將有許多智能產品、人工智慧、自動化與無人化服務,但在強調共融的社區中,這些科技都是手段,而非目的。智能科技儘可能無縫地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以不侵犯隱私為前提,讓有溫度的人性設計進入社區食衣住行育樂之中。
更重要的是,提供智慧化的目的不是要消滅弱勢,而是提供更強大的支援系統,讓社會弱勢成為社區體系的力量(例如身障者有就業機會、年長者重新投入職場)。若以目前的長照2.0政策來對比,比較像是串聯長照ABC的資訊系統或各式智能系統。
社會學大家費孝通曾說過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或許就是社區共融的最好註解。期待台灣社會共好或社區共融可以很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