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
什麼是「企業」? 什麼是「管理」?
—談商管教育的困境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當人們獲知我的職業是大學教授時,一般都會追問一句「你是教什麼的?」這本是一個簡單易答的問題,我可以直接了當地回答說:「企業管理」,也許這樣就可以交代過去。然而每次當我這樣回答時,心中都感到有些遲疑和猶豫,而且這種反應已經變得愈來愈明顯。因為在我心裏,總是覺得這種回答辭不達意,甚至可能有誤導作用。這一情況,有如人們問我是哪裏人時,我是該說我的祖籍?出生地?生長地?或是對我影響最大、記憶最深刻或是我最喜愛的地方?同樣地,什麼是「企業管理」,在我心中也包含了許多不同意義。
名稱的源頭
究竟什麼是「企業管理」?其本身乃是英譯而來,此即「business administration」。事實上,它的中譯,除「企業管理」外,在台灣也有大學將其譯為「事業經營」;再說,多年前在東南亞一帶,也有另一個「商業行政」的譯法。
既然有不同的譯名,因此要討論這一名稱的真正意義時,還是回歸英文原名較為妥切。
儘管一般人觀念中「企業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名詞,但是如下文中所說明的,實際上business和administration是可以分開討論的。
應該分開討論
先就business而言,可以有不同的意義,既可以說是抽象的「事務」或「業務」,也可以是具體的「事業」、「行業」;再就專業的意義上,還可以引伸為「經營之道」。如今將其譯為「企業」,只能表達其中的部分意義。
以management取代administration
再說administration,原意較為接近中文中的「行政」或「執行」。最早於1898年為芝加哥大學首創商管學院時所用的名稱,稍後亦為哈佛大學所用,稱為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不但名聞遐邇,日後也成為這類學院最普遍的稱呼。儘管如此,問題在於administration未能包括屬於策略上之作為。因此,八○年代以後甚多大學採用management取代administration;例如在台灣,台大於1987年首創管院時即採用此名。由於此一名稱較為接近中文中的「管理」,因此,在本文中,改採英文的management做為討論之標的,而非administration。
業務知識的學術化趨勢
依照business的原意,在上述脈絡下,主要是指經營之業務。例如以製造業而言,一般是指經營中之生產、製造、行銷、財務、研發、人資之類的功能性業務活動。但是如前文所述,自七?○年代後,在這些功能性業務之上,又增加一個策略層次,此即賦予一企業某種整體發展方向,使企業得以適應環境潮流,捕捉機會,以建立本身之競爭優勢。這樣一來,使得業務包括有功能性和策略性兩個層次。
重要的是,有關此方面業務知識,近數十年來,由於學者不斷累積實務經驗並予以科學研究,已形成各種不同之獨立學科領域之勢,並構成MBA學程之主要內容。
在此所要強調者,乃是這類學科之學術源頭,可能來自基本社會科學,如經濟、心理、社會等,使得這些業務性知識之發展,也有學術化之趨勢,不但成為有關商管Ph.D學位之主軸,也表現為商管學院教師們孜孜不倦所發表的學術性論文,代表他們的學術地位與成就。
知識之落實有賴管理
這一發展,自有其學術上之意義與貢獻,但也因此帶來商管教育上的困境。一方面,商管教育所要培育的MBA,乃是從事實務之經營者,並非學者;他們所要學習者,為發掘商機,並發展可行計畫或方案之能力,顯然和教師們的努力方向不相符合。另一方面,更為基本者,就是即使有了這種計劃或方案,然而要能真正產生效果,還必須透過人員的行動予以實施。此時所涉及的,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一個人,而是群體,不但人數眾多,可達百人、千人甚至萬人以上,尤其這些人員各有不同的性格、態度、知識背景,以及文化價值觀念等等,不可能依照業務計畫或方案、照表操課。在這種複雜情況下,人們之工作態度與行為,不可能是原規劃者所能想像或可以事先納入設計。這時所需要的,就是「管理」。
管理和業務知識差別在於所處理的,乃是屬於人群之行為,一般不是理性的、邏輯的,更不是機械性的,還要包括倫理與美學成分在內。
所謂「管理」,即是如何讓這些人員,在變動不居的現實環境中能夠依據計畫或策略之構想,忠實而認真地分工合作,產生效果。這也說明了,為何在MBA課程中,在各種業務活動之名稱上都必須加上「管理」一辭,例如策略管理、行銷管理、財務管理、資訊管理之類。
不幸的是,一般人並未察覺在商管教育中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內容。事實上,商管教育不能只偏重在理性的業務知識,更要重視人性的管理能力,在這意義下的「企業管理」,應該才是培育商管人才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