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進入數位時代
層級組織結構會解體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組織也者,乃是提供人類在分工合作上的基本架構和機制;換句話說,組織是為了解決人們在工作上意見溝通,行動配合上的問題。聖經上所說,人類之所以蓋不成巴貝塔,就是耶和華上帝經由變亂人類話言使他們無法溝通所致。
有關「組織」的思維慣態
在一般人觀念中,一談到組織,腦海中就出現一種「金字塔」型態的結構;再一談到制度化,馬上也就聯想到建立層級,分設部門,劃分責任和資源,規劃作業流程這一類工作。
這種思維上的慣態,可以說是人類百年,千年留下來的約定俗成。人們發現,要做到「群策群力,以竟事功」—也就是「管理」—就要將一群人員,根據工作內容分門別類予以分配;再利用層級結構,由上而下,統轄指揮,課以責任。經由這種結構設計以達到「如臂使指」的效果,長久以來這一套想法被奉為圭臬,也是所謂「威伯式組織模式」的精髓。
雖然這種層級結構,提供了分工合作的一種解決模式,但是真正說來,並不理想,因為這種設計存在有一些本質上的阻礙和限制。
並不理想,但不得不接受
具體言之,這種封閉型的組織,如何從外界發現和取得達成任務所需的人才和資源條件,煞費週章,不但十分困難的,而且必須負擔高昂的交易成本。
再對內而言,組織的每一部門或每一成員所分配到的任務是十分局部的,使得他們往往基於本身利益關係出發,見樹而不見林,造成山頭主義。更為嚴重者,由於個別部門和成員被賦予的工作和責任是被動的,因而難以引發強烈的工作動機和熱情。結果他們的作為只是應付或交差而已,難以發揮主動的精神與隨機應變的彈性。
所有這些缺陷,人們知道,但在當時的溝通和連接的技術條件限制下,也是無可奈何,即使努力改進,仍然無法突破基本結構上的限制。
「連接革命」開啟新機
非常幸運地,如今人類已進入「網路時代」,上述情勢發生重大改變。主要是由於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類在連接上發生奇妙的改變,既能克服時空距離,也跨越組織界限;不但結合供需,也整合了虛實,帶動了前所未有的「連接革命」。
誠如馬雲在他所著〈未來已來〉(2017)書中所說:「未來會有一個新的世界誕生,這個世界會被稱為『虛擬世界』。這個世界會有一個新大陸,在這個世界裏,所有人都會在網路上發生關聯。」
這時,不但組織的人,對內可以直接隨需發生關聯,對外也不受界限的限制。這情況,也有如馬雲在同一本書中所說的,「不管你用甚麼方式,都可以全球買、全球賣」,就像Alibaba所做到的那樣。
在這種隨意連接的狀況下,人們可以擺脫層級結構下的種種限制,得以依據任務的需要,透過各式各樣的平台取代層級結構中的僵化,彈性地連結供需。
「平台」取代「層級」
特別要說明的是,這種「平台」(platform)組織模式和傳統市場交易模式相較,有幾方面基本差異:
第一、平台中參與的交易對象,不限於一對一的一種固定或串聯關係,而是開放性的,有如競標形態。
第二、構成交易標的的,乃是某種效用,不再限於實體產品或一次性賣斷,而可能是建立起某種持續性的關係,譬如在「訂閱」關係下,不但使雙方建立起長期承諾關係,而且也形成了更合理有效的定價與價格支付方式。
第三、這種平台交易可以累積大量數據;並且經由演算法和人工智慧,可以衍生無限的創新機會和商機。
再者,這種平台,可以脫離個別組織所有,而成為一種公共資源,隨著擴大流量而產生更大價值和收益。誠如學者所稱,「平台崛起,幾乎顛覆了所有傳統的管理做法」。
一個生氣蓬勃的森林
總而言之,將這種平台,放在物聯網的設施內,加上雲端服務和AI這類網路數位科技的運用,所形成的,就有如一個生氣蓬勃的森林;這種生態模式,不但是開放的,而且可以無限延伸,給予創業者必要的機會和養分。
這對於原屬組織中的個別成員而言,他們如今不再是一顆顆螺絲釘,而是一個個自主創業者,有如一位CEO,可以自己發掘市場業務機會,提出解決方案,透過各種平台尋找和組合所需的人才及資源,以滿足顧客需要,自己也承當風險並獲得收益。
相較之下,傳統的層級組織,儘管外表看起來有如巍峨雄偉的宮殿,但卻是僵化、陰沉而沒有生命的鴿子籠,怎能不被淘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