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名匾三加一(下)
文?攝影/王啟光 ( 台南校友會會長 國貿64 )
府城的第四大名匾是高懸於祀典武廟的名匾「大丈夫」三個字。這是乾隆五十九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所捐的。但祀典武廟最早的建造年代是在西元1666年前後,當時台灣是明朝鄭家軍所治理,1665年鄭經接受陳永華提議建聖廟、立學校。於是在鬼仔埔建文廟(今之孔廟~全台首學),在鷲嶺建真武廟(今北極殿),在承天府西南建明室宗廟迎寧靖王~朱術桂入住(今大天后宮),又在宗廟東北角建關帝廳和佛祖廳(今祀典武廟前身,也是本文之主題),寧靖王府是朱術桂所住,故祀典武廟之年代必與其同時。??在武廟內也有「古今一人」是明寧靖王所書為存留最久的匾額。另有康熙五十四年福建巡撫陳璸敬「誕育聖神」。乾隆四十二年台灣府事虞山蔣元樞敬書「天地同流」匾,依年代算大丈夫只能排名第四,但竟能躍升為代表府城的名匾之一。究其真義,此三字代表了關雲長(關公)的為人處世、忠肝義膽、奉行春秋、重義守信,是為「萬世人極」(此四字為咸豐皇帝親手御筆),因此大丈夫三字最能型塑關公的精義,也代表此廟的精神,成為府城人訓示子孫為人修行的名言,因此之故成為府城四大名匾。
談到祀典武廟,這也是國家一級古蹟,不只是因為其年代久遠值得保留,其實它廟內所奉神明及教化意義更是深遠,讓我慢慢介紹。
廟中主神當然是關聖帝君,因其在三國時代為恢復漢室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忠肝義膽為漢室奔馳四方,威武殺敵,且關公喜讀春秋被儒家列為五文昌之一,稱為文衡帝君與梓潼帝君(文昌帝君)、孚佑帝君(呂洞賓)、魁斗星君(魁星爺)、朱衣神君(朱熹)合稱五文昌帝君,每逢考季家長帶著學子來此祈求功名,期能題名金榜而香火鼎盛。又商界視其為「商業之神」,即崇仰關公講信修義童叟無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具有商業誠信的精神。所以關夫子在信仰上能橫跨神、佛、儒、道四界。甚至被尊為「武聖」。與文聖孔夫子齊名,因為在台南於每年9 月28日孔子誕辰祭完文聖,會在9月30日於祀典武廟祭拜武聖。此禮儀是緣自雍正5年(1727)奉旨由清廷官方主持春秋二祭祀以《太牢》(可供拜牛、豬、羊三牲),並列名祀典,是全台唯一列為官方《祀典》殊榮的武廟。記得早年三、四十年前我曾隨家父(台南市文史協會委員)前往參加春秋二次祭儀,後來就被簡省為秋祭。據說自民國110年(2021)將再恢復為春秋兩祭。
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崇武尊聖追封關聖帝君祖先三代為公爵,是為光昭王、裕昌王、成忠王。並在祀典武廟後殿設立三代廳祭拜關帝爺三代祖宗,充份的表現了華人社會對一個聖人的敬重不只崇拜他本人,更要尊重他的祖先,若非前輩積功累德並給予良好的家教與祖訓怎能有福氣生到這麼偉大的聖人來光耀祖上。所以每次陪父親參加祭典都會被帶到三代廳前聽訓一番。不外是要勤讀詩書、孝順父母、嚴守祖訓,「揚名聲、孝父母」,才能光耀門楣,此為特色之一。另外特色二是在觀音殿奉祀了一尊金身佛祖法相金面、秀眉鳳眼,側坐龕上傾首微語,傾聽世人煩憂,這是一尊「傾聽觀音」。神容會隨參拜者走向而移動,這是我看過最神奇、最慈祥的觀音~她真的有在細聽你的傾訴。(如附圖,因是全身金像極易反光,不易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