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理性」
但卻「真實」的決策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人們看待一個現象或問題,一般可採取兩個觀點:一個是針對這問題或現象,企圖發現現實狀況或是其背後或潛在的道理,譬如天為什麼會下雨,社會上為什麼有人會犯罪。
行為或規範觀點
另一個觀點,則是針對某一問題或現象提出期望中的理想狀況。譬如以企業之組織文化來說,前一種觀點意指這一企業目前的組織文化狀態如何—不管是好是壞;而後一種觀點,則為人們所希望的理想的組織文化狀態。為了區別這兩種觀點,在學術界,一般稱前者為行為或positive觀點,後者為規範或normative觀點。
如果將上述兩種觀點應用在決策問題的探討上;同樣地,一種是客觀地描述現有的決策方式,另一則為探究甚麼是最有效的決策方式。就一般管理學教科書中所討論的決策,多屬於規範觀點:也就是如何達成最有效的決策的做法。例如在本專欄中最近討論的「理性決策程序」,就是理想中的決策狀況。
然而在本篇文字中所要討論的,則是在現實中人們究竟如何做決策。
真實環境下的決策
基本上,隨著企業經營環境愈來愈不確定和愈難預測,使得企業為了尋求本身未來之生存發展之道,也愈來愈困難依照過去和現狀以預測未來趨勢以行決策;取而代之者,則為以企業未來之願景或使命取代事實現況以為依據。換言之,這種決策所依賴者,乃在於決策者的透視力與意志力以及企業文化這種較抽象和無形的能力,而非客觀性的邏輯。
當代管理大師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就曾對於現實中人們如何決策,懷疑它會像教科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有條不紊,做些所謂規劃、組織,用人,領導或控制這些事。為了證實這一點,他乃親身觀摩和體驗企業人士的行為,結果發現他們實際上花最多時間的,乃忙於處理危機。
尤其在策略規劃方面,他發現,經理們並不是如教科書中所描繪那般,依據歷史軌跡、科學數據和客觀分析以行決策,而是憑藉直覺、價值判斷、個人認知、社會互動,以及在隨機應變的調整和學習等狀況下,做出決策。這種決策,在相當大程度內,不但受到決策者個人的意志力和判斷力的影響,也和他個人在組織中的地位、人際關係、生涯發展企圖心等等因素脫不了關係。
就可能由於這些個人條件和認知的差異,使得有些人會看到某些機會的存在,有人卻看不到;有些人能有克服社會與環境中各種阻力的意志和毅力,有人卻沒有。
方案之「後效」是依照理性推斷而來的麼?
再說,依理性決策程序,有關最佳方案之選擇,乃是由於這一方案所能帶來之「後效」(consequences)較其他方案所帶來者為佳。因此,問題關鍵在於所推測之「後效」是否靈驗;此即方案施行後所涉及的各方反應,是否也都是合乎理性的假定,顯然,這一假定是大有問題的。
事實上,如果人們真的將上面所說的這些因素都納入考慮,將使得決策問題變為極端錯綜複雜,不可能如理性決策所描述那樣清晰和有條不紊。這也說明了,何以近年來學者對於管理的研究,傾向於從量化方式轉變為質性或行為性質的研究,認為如此反而比較符合科學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
有趣的是,儘管人們在現實環境中依據上述行為觀點從事決策,然而我們都發現他們在公開場合往往卻提出屬於規範性的理由加以合理化的包裝以贏得人們的支持。這種實際上雙重—甚至矛盾—的現象,更是人們在政治領域常用的伎倆。
直覺式決策
其實,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經常所採的決策方式,多是靠即時反應和判斷,也就是所謂的「直覺」(intuition)。
這種直覺式決策,可能發生於不同情況。有時乃由於時間緊迫,不容有所遲疑;但更多時候,卻正是由於問題過於複雜而不確定,既沒有適合知識或經驗可資應用,也理不出一個頭緒,結果只好憑直覺決定。
這種直覺式決策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在這種決策的背後,一般和決策者個人在潛意識中的知識經驗有密切關係。因此,人們又將這種決策方式稱為「專家直覺」或「educated guess」,並不將其排除為一種可以接受的決策方式。
有關這種決策方式,想起美國一位「實用主義」(pragmatism)大師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他說:「人們做的,是他能做到的事,而不是想做或應該做的事」,所意涵的,應該就是指這一種決策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