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創業精神才是創業的真正核心要素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台灣董事學會理事長)
談到「創業」,幾乎就是「無中生有」的同義詞;有所不同的,此處所創造的,不是文學、藝術或思想之類,而是一個事業。也許在許多人心目中,這種創造比不上文學藝術或思想之千古不朽,但它卻能帶給現實生活中眾多人群的滿足愉悅,甚至於生存。
大約八十年前一位偉大經濟學者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提出創業做為人類經濟發展之主要推動力量,而且決定了不同國家間之差異。自此以後,創業成為各國政府在形成經濟政策上的一重要著力點。
五十年後,管理大師杜拉克又推出一本<創新與創業>巨著,將創業和創新結合,指出一國經濟由「成長型經濟」轉變為「創業型經濟」後,創業必須具有創新的內涵,才是真正的創業,使得創業更上層樓。
至此以後──尤其近若干年──有關創業之研究或報導,在一般報章雜誌和學術論著中,汗牛充棟,其中除了有無數的成功創業故事外,在學術論著方面,有的分析其成功要素,有的歸納創業過程和階段,有的探究外在環境和制度的影響等等,不一而足。
創業代表和經營現有一個事業不同的情景。所面臨的,是一種高度不確定的外界環境,這時,所創事業究應何去何從,並無一定成規可循,尤其如何建立外界對事業的脈絡和信任也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可惜的是,在當前主流的MBA教育中,幾乎沒有涵蓋這方面的問題。

一切有賴「創業精神」的推動
事實上,在所有有關創業的研究中,如前所稱,涉及多個層面與因素,但真正居於核心地位者,應在於所謂「創業精神」,這是推動創新和堅持不懈的真正精神來源。我們發現,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盛衰,在甚大程度並不是取決於經濟、財務或技術條件,而是和這種創業精神有極大關係。
譬如說,在二戰以後世界上某些國家的崛起,如西歐,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等,儘管他們歷經戰火破壞,而且客觀環境和條件都不相同,但是他們共同之處在於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帶給他們成長和繁榮。

創業精神自何而來?
對於這一問題,顯然超越企業經營的範疇,而要從一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念、教育等宏觀層次去探討。只有將創業提升到這一高度和廣泛的層面來討論,才能掌握到問題的核心。
譬如說,曾有學者D.C.?McClelland獨樹一幟,嘗試用一個社會「成就動機」以解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我們也可以將這種成就動機視為創業精神的一個源頭。今日許多國家為了振興經濟,選擇以「培育創業精神」(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為國家政策,不是沒有理由。
就此而言,我們乃將這種創業精神,視為企業經營之獨立或外生(exogenous)變項,但是基於這一因素的根本和重要性,近年來,人們認為實在需要將創業精神轉變為內生變數,也就是探究如何在企業內部培育這種精神。

網路世界中的創業精神
再者,隨著當前科技進步,尤其網路發展,帶來不同的經營環境,人們擔心,原來屬於由人所擔任的工作,甚多將被人工智能或自動化所取代。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創業精神不但不會被取代,反而更突顯其主導地位,決定一家企業能否因應變化謀求生存的關鍵條件。
具體言之,進入網路和數位時代,一方面,創業往往是屬於「破壞性」或「顛覆性」創新性質,而不是「延續性」或「改善性」,因此對於創業精神的要求和挑戰,遠甚過往。
長久以來,有些人常抱怨,自己徒有創業想法,但受限於苦無條件,以至於無法實現,但是到了互聯網的世界,出現有像「電子商務園區」生態系統這種基礎建設,提供創業所需的商品、工廠、夥伴、資金、物流以及教育訓練、法規諮詢等條件。譬如以所需資金而言,即可經由所謂「群眾募資」(crowdfounding)平台途徑謀求解決,而不必靠個人的奔走尋求。在這情況下,一個人幾乎只要「赤手空拳地」進駐就可以了,所需要的,就是創業者的創業精神。
以我們在台灣所經歷的來說,在五0到九0年代的幾十年間,台灣經濟產業和外銷的蓬勃發展,和這段時間內我們社會所展現旺盛的「創業精神」,幾乎是息息相關。然而到近二十年來社會上──尤其在許多年輕人中──所瀰漫的卻是一種以「小確幸」為滿足的氛圍,和創業精神背道而馳,這才是台灣前景令人最為擔憂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