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百歲人生
您準備好了嗎?
文.圖/侯勝宗博士(母校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兼所長、B型企業王道中心主任)
迎接台灣未來的是高齡化的社會,你曾想過以下的可能性…
如果你現在20歲, 你很有機會活到 98 歲;
如果你現在40歲, 你很有機會活到 94 歲;
如果你現在60歲, 你很有機會活到 90 歲。
筆者近年來的研究議題專注在高齡化社會的友善服務與共融創新。隨著愈來愈多研究案例的接觸,與自己周遭親友也開始有人步入失能或失智階段,催促著我不得不思索老化社會的未來樣貌與百歲人生可能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隨著醫藥衛生發展和進步,全球人口壽命均不斷上升。自從1990年以來,全球人口壽命平均增長了7歲。台灣內政部於2018年9月曾公布「106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4歲,其中男性77.3歲、女性83.7歲,皆創歷年新高。在直轄市六都中,以台北市的平均壽命83.6歲最高;全國最後一名的台東縣,平均壽命也高達75.5歲。長壽成為台灣的社會趨勢,以前在農業與工業社會中,百歲人瑞是社會的稀有珍寶,但在進入人工智能年代後,未來超過百歲的長者,將比比皆是。
但是讀者不要高興的太早,如何沒有配套的準備,長壽不見得是一種福氣。現代人重視的不只壽命活的長,更要活的健康,活出美好。但若雖是年齡長壽,但身體卻是百病纏身,或因為經濟無法負擔而成為下流老人,對自己與家人都是一種折磨。事實上,行政院主計總處於2018年11月的另一項統計調查即指出,我國2016年平均壽命雖超過80.0歲,但健康的平均餘命僅71.2歲。換言之,台灣人的不健康存活年數高達8.8年,這代表著周遭的親人勢必擔負起長者的生活起居照顧者,社會也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在長者的醫療照護需求上。
隨著2025年台灣即將邁向超高齡老化社會,長壽成為一種常態後,問題是我們是否準備好迎接這個新時代的來臨,以及應付隨之而來的各種挑戰?長壽究竟是一種「祝福」或者「咒詛」呢?
長壽的詛咒讓我想起一則法國寓言。這則歐洲古老傳說描述著一位仙女溫蒂妮(Ondine)發現丈夫帕萊蒙(Palemon)竟然睡的鼾聲大作,原來是剛偷情完才累得如此呼呼大睡。溫蒂妮盛怒下,下了一個詛咒:帕萊蒙只要醒著,就會長生;一旦睡著,就會死亡。從那時起, 帕萊蒙瘋狂讓自己忙碌,永不休息,害怕一閉上眼睛,死亡就會降臨。
真的,從有歷史以來,人類從未曾經歷過如此高齡的社會,少子化的趨勢更讓台灣老化社會雪上加霜。面對未來,當人人都很有機會活到百歲時,多出來的時間將做什麼?人們的退休金可以支撐多久?社會支持系統準備好了嗎?
具體而言,面對高齡老化社會,以下幾方面是我們必需回應的真實問題;若沒有妥適的因應,一不小心可能會淪入又老又窮的下流社會困境:
在個人財務方面上:如果人人都有機會活到百歲,為了賺更多的退休金,我們要到幾歲才能真正退休?
在個人能力與情感方面上:如果人人都有機會活到百歲,未來的工作生涯勢必要拉長;隨著長時間的工作,我們在工作、生活與家人和朋友間,該如何平衡?又人們在年輕時習得的知識與技術,可以應付未來的需要嗎?
在國家政策方面上:如果人人都有機會活到百歲,企業與政府如何因應人力資源結構的變化?各式勞動配套措施是否需要重新設計?退休年金又應如何設計?
為回答這些問題,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二位教授—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和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於2017年出版了一本《100 歲的人生戰略》(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蛛絲馬跡。百歲人生將讓人類平均壽命多出約二十至二十五年左右,而這多出來的時間,對我們到底是種祝福或是詛咒,端看我們如何經營自己的生命。
這本書點出,面對百歲人生的未來社會,人類將從過去的「學習-工作-退休」三階段式人生,轉變成多重階段式人生。過往三階段式的人生,人們主要有二個過渡期:從求學轉換到就業,再從就業轉換到退休生活。多重階段式人生則強調:年齡不再決定人生的階段,不再限制幾歲的人一定要做什麼事。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擁有二段或三段以上的不同職業生涯,人的一生中將有更多的過渡期。在某一段人生中,我們會盡可能努力賺錢,每周賣命工作最長的天數與時數;在其他段的人生中,則可能著重在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平衡;或強調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將自己努力貢獻給社會,發揮影響力。也就是說,當長壽是一種祝福時,人們將更有機會不必被迫在工作與生活中二擇一,而是可以有智慧地樂在工作、生活與自我實現之中。
對大學而言,面對未來社會,當人們壽命長達百歲時,過往三階段式的生命模式將不再適用。人們未來將會經歷更多的過渡期,人生的探索期也將延長,因此教育制度與工作思維也可能必須重新設計。面對壽命可能長達百歲的下一代們,上一代的父母親與學校師長們不必再糾結於孩子應該在何時完成學業;取而代之的是如在就業之前,引導孩子運用多出來的時間更多地探索人生、認識自我,好回應未來漫長的人生歲月。基於此,長壽將帶給人們更多接受教育與終生學習的機會。
未來將不再是過去的延伸。台灣即將來臨的高齡化社會,我們將面臨極大的機會與挑戰,未來是福是禍,端看今天的我們如何回應。現在該是我們重設人生的碼表並且思索社會未來樣貌的時候了。
迎接百歲人生,您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