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不是管理」談
今天的管理發生哪些改變?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台灣董事學會理事長)
有幸承《逢甲人月刊》主編之邀,自民國105年3月1日第281期起每隔月撰寫一篇有關「管理」專欄,至今恰好三年,共十八篇。回顧當初首篇標題「『管理』不是管理」,嘗試就社會上許多人望文生義所瞭解的「管理」,和實際上的管理,二者間所存在的微妙差距,加以比較和說明。
目前再次翻閱該篇文字,企圖就最近三年間有關管理觀念的最新發展再予補充。
續前篇所言,管理一方面,乃是人類為了達到「群策群力以竟事功」的一種社會功能,為任何社會生存發展所不可或缺。但是另一方面,管理本質上乃是一種「實務」(practice),因此為達成上述功能,又必須隨時代環境的變遷而改變。
管理是一種因時空環境而改變的實務
就後一點而言,譬如說管理的重點,由最初的「作業性導向」進入「功能性導向」;再從「策略性導向」邁入數位時代的「生態導向」。在此同時,其背後的精神,也隨之自追求「效率」提升到追求「創新」;由透過「競爭」手段轉化為「合作」以求共利。重要的是,這些改變,並不是一種沿續性的改善,而是所謂的「典範性」的質變。換言之,管理上之改變,並非只是延續過去的做法,再求精進;例如繼續以「效率」觀念追求「創新」或以競爭觀念以實現「生態」。這就是造成當前我們在創新上所處困境的根源。
人們稱這種努力,有如諺語中所稱「將軍們還是打上一次的仗」──企圖以深挖壕溝方式來對應飛彈時代的戰爭──一樣地落伍和時代脫節。
就管理必然隨環境和情勢改變而改變這一點,就牽動了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管理到底是「科學」?還是「藝術」?或者是,既是科學又是藝術?這個問題一直都有很大的爭議性,值得再提出來討論。
先就什麼是科學這一問題加以說明。
所謂科學,一般認為是通過驗證所獲得的知識,具有效度和信度,且有應用上的普遍性。這種科學方法原來源自於人們對於自然界現象的研究,但日後被應用到各種社會現象上,發展如心理、社會、政治、經濟、人類等社會科學。等到管理被認為是一種學科後,人們也將同樣道理應用於管理行為上將其視為社會科學的一支,也因此發展出形形色色的「管理理論」。
管理是一種藝術成份大於科學成分的實務
問題在於,如前所述,管理來自實務。管理所涉及的對象十分複雜,除了機構內的各層次和不同功能的員工外,還包括外界顧客與競爭者。如何在這複雜而變動不居的環境下採行決策,有極大成份來自經營者的自主選擇,其中還可能涉及道德、價值判斷、政治角力等等因素,使得所謂管理不同於一種自然或社會現象,至少,人類在做這類決策時,未必是依據客觀事實與理性分析。更不可能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假設下做最佳判斷。造成所謂的「管理理論」和「實務」間存在著巨大鴻溝的基本原因。
更從實務觀點來看,即使從管理理論可以發展到具體的管理模式,但管理模式能否產生效果,其間還存在「執行」 上的問題,必須配合時、地、人各種狀況而調整,千變萬化,以至於使得管理所含的藝術成分每每大於科學成分。
多元化潮流下出現的「統理」
最後,再談一談近日有關社會趨向「多元化」對於管理的影響。
所謂「多元化」這一趨勢,在今天已被認為和民主、開放、創新這些觀念同屬人類社會進步的潮流和嚮往的境界。這些趨勢和潮流,出現在人類社會各種機構中,大到聯合國、各國議會,社團機構、企業組織,以至於家庭組成等等。使得在這些機構中的參與者以及他們所扮演的角色與價值觀念,從往昔的「一者獨尊」變為群雄並起,各有己見的狀態,十分分歧;例如在公司董事會成員中,包括了諸如勞工、婦女、環保、消費者、社區之類等所謂「利害關係人群」的參與,他們各有自己的立場和發言權。在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下,人們都要給予同等尊重和權利。這是從組織內部而言所發生的改變。
再從一機構的外部而言,一家公司,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愈來愈無法依靠一家企業所能包辦。這時,企業之間必須透過各種外包、聯盟或合作方式──如異業聯盟、虛實整合或生態模式之類──以達到協力合作的境界,也不是像過去由一家公司最高決策者說了算數那種狀況。
換言之,今後的管理,無論從組織內部或是外部而言,所謂「群策群力」已非建立在傳統的「所有權」的單一基礎上,而是經由各方參與者相互溝通、協調、交換之類途徑達成共識。這種合作方式,必須在傳統的「管理」之上增加一層程序或機制,此即一般所稱之「統理」(governance)。統理和管理的區別,即在於前者所要面對的,就是如何形成處理分歧的多元價值以達致共同目的的機制,而管理則是秉承這種目的並予以有效達成的做法,二者各有領域。這也說明了,何以管理已由原來好像屬於一種經濟和理性的活動,轉變為高度法律性和政治性活動這種本質上改變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