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人生的財務長
近來應社企流和一家外商保險公司之邀,參加了一場有趣的財務健康(Financial wellness)發表會。他們發表了一份《台灣民眾財務健全調查》報告,調查結果值得我們反思。
這份調查是在2018年底進行。係由某知名外商保險公司委託尼爾森針對25至70歲的1002位台灣民眾所進行的調查。首先,這份調查結果發現,在台灣有三成的人覺得財務吃緊,民眾的前三大壓力來源分為:財務問題(34%)、工作(27%)、健康(21%)。雖說其他六成國人認為自己財務穩定,但只有9%的人認為自己財務安全。但是大多數人擔心什麼呢?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立即性壓力與長期的擔憂均有,其中包括:生活開銷(57%)、退休儲蓄(49%)、繳納房貸(25%)。而經過交叉分析之後,發現年紀較輕的族群(25歲-40歲)與收入較低之家戶感受到最多壓力。但是,即使是退休人士也擔心自己的財務健康,每十位退休人士中就有近四位(38%)表示退休後的財務狀況較退休前差。
第二,數字也發現台灣人每三個人就有一人沒有能支應緊急情況的存款,而且近半數(46%)民眾「非常」或「強烈」擔心自己能存下或投資足夠的錢,以達到人生目標的能力。這點讓人出乎意料,因為台灣民眾一般十分善於存錢,調查發現85%有定存或活存的習慣,這顯現台灣人對自己的財務健康是高度憂慮。其中女性(50%)又比男性(42%)更擔心自己未來的財務狀況,這可能跟女性壽命較長與財務自主性比較低所導致。其中,對年輕世代而言,約36%的人認為自己目前的財務狀況大如父母在同齡時的狀況,同時他們也擔心自己子女未來的財務狀況(39%)。
第三,因為台灣已步入老年化社會,調查中發現許多人認為支付未來醫療費用(88%)和長期照顧需求(86%)是重要的財務目標,但做好計畫的人不多。調查顯示,少於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可以存夠錢支應上述的二大開銷(分別為32%和27%)。事實上,面對老年生活,財務健全問題可能比實際更加嚴重。過去幾十年來,由於醫療技術的進步和全民健保的普及,台灣人的平均壽命顯著延長。跟據台灣保險局的年金生命表顯示,從1997年到2011年,短短14年間,60歲女性的平均壽命從84歲增加到94歲;60歲男性則從82歲增加到90歲。
然而,對我個人最有趣的發現是,台灣人普遍覺得自己並不會活那麼久。根據美國壽險行銷研究協會(Life Insurance and Market Research Association, LIMRA)與精算師協會(Society of Actuaries)的資料顯示,平均而言,台灣人認為自己可以活到82歲,這個數字比上述的男性實際壽命還少8歲,比女性也少了12歲(以2011年資料來推論)。這背後代表的是:面對即將到來的高齡化社會,人們若不考慮延後退休,勢必要為長壽創造更多的退休收入。
但事實是:多數人都尚未準備好,未來的財務健康狀況可能汲汲可危!
弔詭的是,現在許多人紛紛想要提早退休。從調查中顯示,約有30%的年輕族群(25-40歲),希望在55歲時可以退休。如果真的如其所願,他們需要準備能支應未來40年退休生活的收入來源。但這有可能嗎?
如果我們參考日本的高齡化社會經驗,2013年日本高齡人口已超過25%,預估於2040 年達到36%,2060年則高達40%。為了因應未來高齡社會的勞動力萎縮,日本政府除了積極開發勞動機器人,大幅提升自動化生產力之外,也調整法規,讓更多高齡者得以延後退休,留在職場,擴大勞動參與率。此外,政府也提供各式政策誘因,鼓勵資方持續雇用屆齡退休的員工。
從日本經驗看台灣的未來。根據國發會人口推估,台灣未來八年將從「高齡社會」(14%的65歲老年人口)進入「超高齡社會」(20%的65歲老年人口),這項預估時程將比日本的11年、美國15年、法國29年和英國長達51年的調適時間更加快速且激烈。這再再都顯示台灣的高齡海嘯來的又急又快。如果再加上少子化的衝擊,恐怕在半世紀內,未來將有超過五成的工作係由45-64歲的中年人口所支撐。
在面對逐漸老化與工作消失的社會,可能有什麼財務健全的解決方案呢?這份《台灣民眾財務健全調查》指出了三大建議方向:
從管理日常財務開始:例如養成每日記帳習慣,達到預算的控制與減少負債。透過一系列的財務管理方法訓練,協助個人與家庭財務支出與收入的控管。
設定財務目標與達成:培養個人的理財能力與儲蓄習慣,持續漸進的存款和投資,逐步達成買房、子女教育基金、退休準備等長期目標。而要達成這些目標,及早準備是一切的關鍵。如果年輕時抱持一種及時行樂的心態,隨著年紀漸長,未來需要投入的心力和成本就會愈高。
避免財務風險: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傷病死亡所造成的收入損失、或是意外醫療的支出是不可避免。如何善用一些避險的產品或保險機制來進行風險移轉與預防,讓即便意外發生時,能幫助支撐日常的財務支出所需,避免陷入下流老人的悲劇。
事實上,上述這三項財務健全的要素彼此是環環相扣,改善其中一項均有助於改善其他項目。
面對未來瞬息萬變的世界,個人認為除了提高自己的智商(Intelligent Quotient)和情商(Emotional Quotient)之外,有必要多加入財金智慧(Financial Quotient)(簡稱:財商)。財商的涵蓋範疇包括:包括儲蓄和消費、信用和借貸、工作和收入、風險和保險、投資和財務決策。事實上,財商是國際間近來推廣的重要概念,各國也紛紛投入提倡財金教育的行列。唯在台灣,一般大眾與年青學子對基礎金融知識普遍不足,因此導致許多社會或家庭問題。
聽完《台灣民眾財務健全調查》發表會後,深深感受到「做自己人生的財務長」,是每個人的重要功課。
文.圖/侯勝宗博士(母校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兼所長、B型企業王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