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公司為什麼不追求成為A咖而改追求B咖?

文.圖/侯勝宗博士
                     (母校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兼所長、B型企業王道中心主任)

2018年11月1日新版公司法正式上路,其中在公司法第一章第一條中增訂第二項,明白宣示:「公司經營業務,應遵守法令及商業倫理規範,得採行增進公共利益之行為,以善盡其社會責任。」,有別於過去強調「公司以營利為唯一目的。」此一修法讓公司有了不再盲目追求利潤(Profit),而可以兼顧利益(Benefit)的正當性法源。
起源於十七世紀初的公司(Corporation),堪稱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大大促進了資源使用效率與社會組織分工。但是在2008全球經歷金融風暴後,世人才警覺到公司發展與資本主義擴張並未能創造人民真正的社會利益與幸福感受。世界各地的已開發、開發中或未開發中國家仍普遍面臨著貧富落差、環境污染、人權保障、弱勢生計等不同問題。這些全球性議題,既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也不是經濟層面的麻煩,而是普遍的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並未因為商業行為與資本主義盛行,而獲得正面的改善,反而愈加惡化。反之,過往的十年以來,有愈來愈多企業轉為追求兼顧多方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的需求滿足,更加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影響力。
如果以簡單的二分法,我將公司分為二大類:第一類係以追求股東「利潤」極大化之公司,稱為A型企業;第二類為追求利害關係人「利益」並發揮社會影響力之公司,稱之為B型企業。

什麼是B型企業?
B型企業(或稱為共益公司)是從英文Benefit Corporation翻譯而來。「共益」意謂公司與社會共好,公司經營不以追求股東利益最大為目標,而是兼顧多種利害關係人權益及公司章程所定社會目的之平衡。此種公司類型係修正過往公司經營者只能以極大化「股東利潤」為唯一經營原則,改要求公司經理人應同時追求公司的財務報酬(Profit)、社會責任(People)與環境責任(Planet)構面的平衡,即俗稱的三重底限(Triple Bottom Line)。此種能兼善天下的利己又利他的企業,即為共益公司的核心精神。
發源於美國的 B 型企業,強調公司經營業務時,需要考量到股東以外的利害關係?,包含員?、社區、環境、公司治理等。B 型企業認證由美國 B 型實驗室(B Lab)所提倡及審核。B 型實驗室為?營利組織,成?於美國賓?法尼亞州,倡導讓所有企業競爭的?標不在於成為「世上」最好的企 業,?是對「世?」最好的企業。全球?前共有 2,500 家以上公司通過認證,遍佈60 個以上國家,產業橫跨超過 130 種類別(截? 2018 年 12 ?)。

如何成為B型企業?
要成為 B 型企業前需要先填寫企業影響?全?評估表 BIA(Business Impact Assessment, BIA)。?先須依產業類別、員??數規模進?題?設定,衡量?向包含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員?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影響?等五個?向共 300多題。分數達 80 分以上(總分 200 分)才視為合格。填寫後安排審查及繳交相關證明?件,若通過審核將由 B 型實驗室評估資格並頒發 B 型企業認證,此後每兩年需重新驗證,若沒通過將予以除名。

臺灣B 型企業概況
B 型企業的理念近年來也吹進臺灣,並先後於 2016 年成? B 型企業協會、2017年於逢甲大學成立B型企業王道研究中心(www.bacademy.tw), 2018 年臺灣成為B 型實驗室。從 2016 年起,臺灣定期舉辦 B 型企業亞洲年會,期許我們能成為亞洲 B 型企業推廣的中?。如今臺灣已成為為亞洲區擁有最多 B 型企業認證的國家,?前共有 25 家企業通過 B 型企業認證,其中更不乏有大型的上市公司。

B型企業對臺灣的重要性?
B 型企業在概念上有別於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經營之外加入對環境和社會的關懷,往往在企業獲利之後,「行有餘力」後才會施行。近年來大型上市、上櫃公司因應主管機關的要求,必須執行、揭露並編制「企業責任報告書」,唯廣大的中小企業實難以負擔複雜、高額的企業責任報告書編制成本。相較之下,B 型企業以線上量化量表(即企業影響?全?評估表,BIA)測量企業過去的經營狀況,檢視在決策過程中是否考慮全體利害關係人,「人為本、自然為先」成為企業成其經營主軸,不因經營狀況而變化。不論企業的規模、產業,皆能轉換為明確量化數據,且認證費用合理,中小企業大都應能負擔得起。
臺灣擁有為數龐大的中小企業。根據《2018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發布資料顯示,2017年臺灣中小企業家數為143萬7,616家(占全體企業97.7%),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890萬4千人(占全國就業人數78.44%),顯示中小企業對我國經濟發展及創造就業提供了重要貢獻。如今臺灣中小企業普遍面對二代接班、產業升級與轉型之挑戰。《2018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特別針對中小企業的傳承議題進行調查,資料顯示經營年齡在20年以上的中小企業達37.3萬家(占整體中小企業25.94%),中小企業雇主年齡在50歲以上的占比達53.45%。進行傳承行動的中小企業,有86.52%選擇傳給家族的下一代,顯示家族企業的傳承為臺灣中小企業傳承最為重要的模式。
唯中小企業的下一代接班人在價值理念與商業經營上,往往有別於上一代創業家。他們不像上一代的努力拼搏,更加注重多元價值與社會影響。假如能在接班、轉型過程中,融入B 型企業之理念,模塑照顧員工、社區、環境的公司治理體系,臺灣中小企業或許有機會重新強化自己的競爭力,同時也能兼顧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目標。
其實,追求成為B咖的公司,可能才是未來的商業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