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吳妍妍(黃何文學長(國貿57)夫人)
吳妍妍,新竹女兒,父親吳建鋒先生是位留日土木工程師,曾任職鐵路局主導興建竹東鐵路支線和西子灣支線,母親吳范帶妹新竹關西人。三伯父吳建田先生,筆名為吳濁流,原從事教職,因對於民族自決及民主主義等議題感興趣,進入當時台灣新生報,任職記者一職,退休後又捐出退休金,並於民國53年發行「台灣文藝」充做文學獎基金,後改稱為吳濁流文學獎。為了台灣文藝出版,曾到處募款,我曾在華南銀行總行遇過他幾次,這樣的出版的精神,深深感動許多人並影響到我後來繪畫的理念,在我印象中,他一直是位飽學詩書又親切和藹的長輩。
繪畫無疑是漫長歲月的積累,滿懷熱情的持續創作是必要的,年輕初學油畫僅是覺得有趣,隨著歲月的沉澱,感受到更廣闊的世界與豐富的人生,學海無涯,作畫之餘,便喜歡閱讀畫家傳記、美術史及相關書籍。
胡適:「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參訪過歐美各大美術館,完成許多寫生作品,但這些作品已不在意真實的表達及描繪,而是透過寫生作心理刻劃的風景畫。作品較傾向原始溫和及率意的表現主義。用色傾向基調系統來統合整個畫面。將物件的屬性降到最低點而突顯主題。
近年來,作品的風景、人物、靜物與空間的變化為主,做多方面嘗試與研究。作畫的過程中如何孕育創作的方向,使自己的感情昇華及接受一層又一層的考驗與挑戰。面對風景、人物、靜物等必須深入觀察領悟後將其精神表現在畫布上。並藉著心底最純粹的感動,透過畫作向觀賞者闡釋,從探索自然結構的特質,結合多重視點,企圖表現非理性化不定的畫面,使畫面充滿對時間、空間動作光線的暗示到基於感覺,不以透視、理智的技法表現在遞變的過程中並看到如何以真實的情感,堅持的韌性,順性無為,智慧的活出自我。
自民國73年的「靜物」到民國107年的「米克諾斯的春天」跨越了34載歲月耕耘不輟,將美學精神一一融入彩筆之間,恬適自得詩意盎然,更在現實環境裡,堅持心靈的自在與嚮往,並透過觀察摸索實踐反思,進而自我的心靈解放,這是我認為我畫中獨特的美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