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2018年下半年投資策略股優於債 樂觀中須審慎

文/林成蔭(水利78,證券分析師﹝CSIA﹞,財子學堂副總,Money錢雜誌特約主筆)


日正當中,是筆者在第二季對資金和景氣的強度來到最高點的形容,目前這個趨勢並沒有太大改變,最佳投資策略仍是「股優於債」,但須提高警覺,以因應波動產生的風險。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投資報告,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仍將保持3.1%的強勁表現,先進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預估為2.2%,明年則放緩至2%,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2018年成長可達4.5%,2019年可達4.7%,大宗商品出口國復甦漸趨成熟,而且大宗商品價格在上漲後漸趨平穩,先進國家經濟成長減速,全球增長將逐漸放緩。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最新的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由3月預估的3.9%下修為3.8%,主因為今年初天候惡劣影響各地產業活動,然而對未來看法仍屬樂觀,主要國家政府都推出政策刺激經濟,如美國就有大規模減稅優惠,整體失業率將在明年底前降至5%,創下1980年以來最低點,勞工薪資可望成長,將反映在消費者信心上將形成良性循環。
值得留意的是,美國聯準會(FED)在2015年年底啟動升息循環,2017年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正在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歐洲央行(ECB)購債期限為9月,到期是否持續,或縮減規模再繼續,將是國際機構法人關注的焦點;其次,日本央行(BOJ)的貨幣刺激措施持續到何時,將是不確定因素,但可以確定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寬鬆的資金瘋狗浪將漸告退潮。
不過,美國總統川普推出稅改後,各大企業將從海外匯回現金,其中,標準普爾 500 大企業今年可望出現 6,500 億美元的庫藏股計畫,將超過 2007 年的 5,890 億美元歷史紀錄,龍頭股市低接買盤亦不虞匱乏
台灣的景氣仍處於復甦期,股市站上萬點超過一年,行政院主計總處在5月份才因第一季經濟成長優於預期,加上國際經濟表現穩健,在內外增溫的情況下,上修今年經濟成長至2.60%,較前次(2月)預測增加0.18個百分點,看來台股將持續維持在萬點以上一段時間。
惟FED持續收縮資金,美元轉強,美債殖利率走高,使得新興市場匯率脆弱問題浮現,如曾經出現債務違約問題的阿根廷,今年以來披索劇貶,迫使阿根廷央行將政策利率提高到 40%,並動用外匯存底 50 億美元干預外匯,還尋求國際貨幣基金(IMF)、美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協助,方使金融市場波動暫歇,土耳其、巴西等國家的貨幣也陸續貶值,資金有迅速流出跡象,加上貿易保護主義情緒上升,各國政府政策不確定性,金融市場劇烈震盪的可能性和次數將增加。
在長多的前提下,仍可維持7成以上持股,但可以剩餘資金配置在避險部位。
全球股票市場可以VT、ACWI等ETF布局,再搭配價格已經修正,但在未來兩年成長明顯的新興市場著手,可以透過EEM、VWO等ETF或共同基金布局;至於固定收益的部分可以留意特別股的基金或ETF,近年逐漸受到重視的目標到期債券基金,講求長期持有,較不受價格、利率影響,可分散風險。
動態資產配置上,可留意原物料和中國A股。
原物料的基期低,且在景氣循環中後段轉強機率不小。以湯森路透核心商品CRB指數(以下簡稱CRB指數)為例,該指數由19種原物價價格組成,包括農作物、能源、工業、牲畜、貴金屬、軟性飲料,其歷史最高的473.97點出現在上一次景氣循環的2008年7月,隨後跌到2016年2月的155.01才止穩,跌幅達67.3%,近兩年來溫和走高,但還不到當年最高峰的一半,可以追蹤DBC、DBA等ETF或相關基金。
中國A股在列入摩根士丹利MSCI各指數再逐漸提高權重,將改變以往暴漲暴跌走勢,檢視1996年,MSCI將台股指數納入其各項自由指數,至2001年5月31日才將比重調高至 100%,而外資自1998年起對台股買超逐漸積極,從2000年佔台股比重約15%,爾後陸續加碼到約4成,台股呈現底部墊高走勢,可知此一影響對陸股仍在且深遠。
台股中,電子股仍是主流,蘋概股仍有新機效應,股價修正後更趨合理;台灣央行可能在年底前升息有關,金融股股價應是低檔有限;台灣抗通膨料族群不多,如塑化、紡織、橡膠、鋼鐵、紙類等類股上游企業亦可參考;另外,生技醫療產業、外銷概股如房屋修繕、汽車零組件等不宜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