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未來的租稅趨勢–環境稅

文/陳盛通 (母校財稅學系系主任)    攝影/張連成 (EMBA經管103)
在每年的新生座談會中,每次都會對新生說明為什麼要讀財稅系,而同學往往不知道自己每天都是生活在財稅的範疇中,我就常以開車去加油當成一個例子來說明財稅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有多大。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繳了許多的稅費,就以買95無鉛汽油1公升為例,當你花了1公升25元買了汽油,這25元中,你真的紮紮實實買了25元的汽油嗎?這25元中,包含了現行汽油貨物稅每公升6.83元,能源環境負擔費用(空污費、土污費、石油基金)每公升約0.21元,以及內含5%的營業稅1.25元,也就是說,一公升25元的95無鉛汽油,要繳交8.29元的內含稅費,如果再加上原油進口關稅的內含稅費,就更可觀了。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網站所揭示的訊息,其指出台灣在106年6月的1公升汽油,平均零售價格是22.5元,其中有11.14元是稅費,占售價的98.1%,也就是你買汽油有一半的錢是政府所徵收的稅費,可是,這樣的稅費在國際間,卻是算低的。日本的汽油稅率是126.9%,南韓是176.5%,而歐洲先進國家則都是170%以上,可知在這些已開發國家中,使用能源要付出的代價是很龐大的,由此可知,在消費能源的同時,我們有一半以上的支出是用來支付了稅費。而為什麼需要繳交這些費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來自於對能源使用的外部汙染而課徵的稅費,能源稅費合理課徵,充分反映外部成本,將更能展現皮古稅(Pigouvian tax)精神,而這個簡單的例子也告訴我們,財稅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課徵環境稅在國際間已經行之多年,其主要的課稅目的在於能達到雙紅利(double dividends)效果,也就是利用課徵環境稅來降低污染以改善生活品質,另外也希望透過環境稅來糾正過去扭曲的課稅,以增進社會福利及經濟公平,課徵環境稅費的目的,是希望能夠讓目前使用能源的外部成本能內生化,以價制量,來矯正能源使用的外部性效果,並且在能源稅課稅的同時能夠取得稅收,充裕財政。而環境稅制的開徵,在歐洲國家已經從1990年代開始實施至今,在台灣,也因為對於環境保護議題我們無法自身於事外,國際間也在數十年努力下,漸漸達成環境保護,節能減碳的共識,於是94年2月16日開始實施因應氣候變遷的京都議定書及後來於104年12月12日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巴黎協定的氣候協議以取代京都議定書,都是希望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趨勢及環境保護,而在環境與公共經濟學中,經濟工具的使用,將有助於達成這些環境保護目標,而環境稅就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工具。
隨著二氧化碳減量的議題在國際間發酵,讓能源稅的課稅問題在台灣形成討論。台灣曾經在96年已經將能源稅制納入立法考慮,而進入實質立法的一個階段,但是10年過去了,卻仍處於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立法階段,僅管能源稅制的實施對經濟有負向的影響,但是我們仍然希望透過課徵能源稅來達到雙紅利效果,也就是利用課徵能源稅來降低污染以改善生活品質,另外也希望透過能源稅來糾正過去扭曲的課稅,以增進社會福利及經濟公平。而在目前國際間不斷呼籲有效節省能源使用的同時,如何利用能源稅的開徵,以推進能源的有效使用,的確是目前台灣應該可以共同合作的一個議題。環保議題不斷攀升的情況下,政府要推動能源稅的課徵的阻力將會較小,而目前的石油價格也處於近年的低點,尤其是在台灣,儘管曾經進入立法院的實質立法審查階段,但是依照目前的國內情勢,要在近期通過法案的機率可謂是遙遙無期,不過,如果全體共識達成,為了環境與永續發展,未來將可進一步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