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鈺欣(母校會計學系專任副教授)
自1960年代起,電子資料處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EDP)逐漸被引入企業的作業程序中,會計資訊系統因應而生。及至今日,企業e化日趨白熱,許多人工帳務作業早已完全由電腦資訊科技取代。加上全球化、電子商務等所帶來的龐大商機,傳統的審計技術早已面臨無法對存在電腦裡的交易軌跡或是日漸龐大的交易筆數進行充分驗證的情況。
近20年來,查核技術逐漸透過電腦輔助稽核技術(Computer Assisted Tools and Techniques,CAATs)的開發而有所精進,查核人員可由受查企業的資訊系統下載存在電腦中的交易資料檔案,再以電腦稽核軟體進行資料測試,有效率地找出異常資訊,即所謂「電腦審計」。依照審計原理的精神與原則,查核人員進行財務報表審計的查核目的不會因電腦資訊系統的使用而改變,然而,企業在處理、儲存及傳輸財務資訊之方式因電腦系統的使用而改變,進而影響會計制度及內部控制制度時,查核人員所執行之查核程序也會因各企業的實際流程、應用系統或程式語言之不同而有所因應。吳琮璠(1997)指出,「電腦審計」仍是屬於財務審計的一部份,不論受查企業電腦化程度多深,查核人員稽核的最終標的應是財務資訊而非電腦,因此「查核目的」不因受查企業使用不同電腦系統有不同,但是取得查核證據的「查核程序」、「查核方法」與「查核技巧」則須改變。因此,在電腦化的環境下,查核人員不但要能夠辨識新環境所新增的風險,也需要有運用電腦輔助稽核技術進行審計工作之能力。
受查企業採用電腦系統處理大部分的交易,在電腦資訊系統環境中,查核人員除了需具備固有的會計相關能力及產業知識外,也必須具備一般性電腦資訊系統知識,甚至需具備電腦專門技術。目前,許多大專院校會計相關科系及會計師事務所均致力於培養專業的電腦審計人才,以因應資訊科技對審計服務所帶來的衝擊,期望在交易量龐大、邏輯複雜、多系統整合的資訊系統內及高度仰賴系統運作進行營運之企業中,運用電腦審計服務凸顯審計品質的顯著提升,並發現及辨認可能存在之風險,將有限的審計資源做最有效率的運用。
近年來,大數據的商業環境議題延燒,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利用巨量資料進行分析、找出關聯進而產生有用的資訊,並利用此資訊制定適當之決策。此趨勢也順勢衝擊審計相關服務,許多國家監管機關在相關網站上公開有助於查核的巨量資料(例如:已破產倒閉的供應商資料、採購黑名單)讓審計人員在進行企業財務報表查核及蒐集審計證據時,有更多可使用之參考資料;在大數據環境下,統計分析、專家系統(例如:班佛定律 Benford’s law)的應用,資料探勘(例如:建構預測模型)、文字探勘(例如:文字舞弊偵測)技術的採行,亦可幫助查核人員在制定決策或產生查核結論時,除依本身經驗所做出的專業判斷外,更能藉由資訊科技的輔助,降低查核風險,提升查核效率及審計品質。
資訊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及效率在會計及審計相關工作環境中隨處可感受,然而,未來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人擔心資訊科技、機器會接替人類的工作,並最終取代人類。「華爾街見聞」曾報導,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Deloitte.宣布與Kira Systems聯手,將人工智慧技術引入會計、審計、稅務等工作當中,這一科技雖然幫助相關人員從閱讀合約、處理數據等一系列重複、瑣碎又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但是這也意味著有一批曾經專門負責這類工作的會計人將在職場中面臨定位缺失的危機。因此,許多學者紛紛提出,全球會計教育需進行質的轉變,特別是在使用電腦技術進行大數據資料分析,甚至教導學生撰寫稽核自動化/人工智慧稽核程式,期望學生能將自己學成畢業後之工作定位在,從執行初階的會計、審計帳務工作轉變為利用資訊科技執行有效率稽核之角色。未來,會計教育應持續秉持此方向之教育理念,以幫助學生面對新時代的更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