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疫苗的製造方式與活化毒殺型T-淋巴球的步驟
文.圖/王家弘醫師(亞東紀念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
癌細胞膜上常有特殊蛋白抗原,當免疫系統中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樹狀細胞(dendritic cell)[也稱抗原認知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偵測到這些特殊抗原時,會誘導細胞毒殺型T-淋巴球(cytotoxic T-lymphocyte)來毒殺癌細胞,進行癌細胞的清除。而抗原認知細胞偵測到這些特殊抗原時,也同時刺激輔助型T-細胞(Helper T-cell,TH cell)分泌細胞激素,間接強化毒殺型T-淋巴球對癌細胞的攻擊力。
癌症疫苗就是萃取不同類型癌細胞上的特定抗原,將此些特定抗原投入病人體內,誘導抗原認知細胞去認知此些癌細胞的特定抗原,並活化針對此特定抗原的毒殺型T淋巴球,活化的毒殺型T-淋巴球會將細胞膜上具有此特定抗原的癌細胞殺死,進行癌細胞的清除工作。因癌症疫苗能誘導出毒殺型-T淋巴球攻擊特定的癌細胞,並在體內到處巡迴偵查。所以甚至在接受手術、放射線或化學治療後的癌症病人,若有部份癌細胞還殘留在體內,癌症疫苗誘發的毒殺型T-淋巴球也會將之消滅,還可以防止癌症的再發或轉移。而且此種清除癌細胞的效應可以一直持續維持下去,直到把所有具有此抗原的癌細胞殺光為止。
目前也有一些預防型的抗癌疫苗,
如人類乳突病毒疫苗與B型肝炎疫苗來防止子宮頸癌與肝癌的發生。
●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可用來預防最常見的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第16、18型及最常見的低危險人類乳突病毒第6、11型導致的疾病。子宮頸癌有超過70%是由人類乳突病毒第16、18型所引起的,尖性濕疣(菜花)則有90%是人類乳突病毒由第6、11型所引起。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有兩種,分別是四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用於預防第6、11、16、18型人類乳突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另一種則是針對預防第16、18型人類乳突病毒的兩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 B型肝炎疫苗:
則可防止肝癌的發生,1997年台大醫學院張美惠等人在一項探討B型肝炎疫苗接種對兒童肝癌發生率影響的研究發現,在推行全國性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之後,我國6至14歲的兒童罹患肝癌的發生率從1981至1986年間每10萬人中每年有0.70人下降為1986至1990年間的0.57人與1990至1994年的0.36人。從兒童肝癌發生率的顯著下降可以預知在未來數十年後,台灣及其他施行全國性B型肝炎疫苗接種之地區,肝癌之盛行率將會顯著下降。
上述兩種預防型的病毒疫苗與本文所述的治療型的癌症疫苗不一樣,此種治療型的癌症疫苗的主要目標不是在防止癌症的發生,而是引致人體產生一個活化的免疫反應來對抗已存在的癌症。
如左圖為腫瘤疫苗的製造方式與活化毒殺型T-淋巴球的步驟。(A)從病患血液中萃取、培養未成熟的樹狀細胞(抗原認知細胞),再將大量的樹狀細胞直接打入腫瘤部位,讓樹狀細胞直接辨認癌細胞抗原,再將此些樹狀細胞注入病人體內,以活化毒殺型T-淋巴球來殺死癌細胞。(B)萃取腫瘤抗原的DNA,並將DNA製造存於質體(plasmid),再將此些質體與樹狀細胞接觸,然後將腫瘤抗原的DNA或活化的樹狀細胞注入人體,以活化毒殺型T淋巴球來殺死癌細胞。
目前已經針對黑色素瘤、大腸癌、多型性神經教母細胞瘤等多種腫瘤發展出腫瘤疫苗,到第三期的臨床研究顯示此種治療方式比傳統的腫瘤治療方式療效較佳,但要在臨床試驗上證實其療效很顯著可能還得等待一段時間,但目前的資料顯示腫瘤疫苗有機會成為未來治療腫瘤的主要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