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林成蔭(財子學堂,水利78)
「股票投資風險高要小心,不適合當退休規畫的理財工具!」、「黃金不會倒比較穩,最適合退休族了。」、「基金種類繁多,比較容易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ETF的費用率最低,最省錢!」、「萬一金融海嘯又發生怎麼辦?」天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放心安穩的退休!?
現在的社會由於網路發達的關係,資訊爆炸,好處是甚麼問題只要「Google」一下,都有相關訊息可以參考,缺點是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難以分辨什麼是真正的解答,有時看得越多,越感到糊塗。要解決這樣的困擾,只有訂出判斷的標準,才能屏除雜音,發掘真相。
退休理財的常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部份,一是退休前,如何準備足夠的退休金?二是退休後,如何運用退休金?本文主要討論前者:「退休前,如何準備足夠的退休金?」。
一般人常會有的謬誤是:退休相關的投資理財必須非常保守,以免發生意外。尤其是近年來,全球金融市場變化動盪,很多朋友常憂心忡忡,煩惱著各種國內外政經變局的問題,有的人甚至於因此極端保守,把資金放到銀行甚至是郵局存款,領取著微薄的利息,甚至於百萬以上的存款是連利息都沒得收取!也許這樣雖然沒有意外,但通貨膨脹如果發生,購買力就縮水,等於資產自動減少,這樣的作法到底對不對?
事實上,為退休後的生活而投資理財,和其他的理財目標(如旅遊、購車等)相比,期間長很多,可以分散時間帶來的風險,其實可以積極一點,以獲得較高的投資報酬率。現在台灣一般勞工一開始工作,就有勞工保險、勞工退休等制度為退休後的生活預做準備,如果還有個人儲蓄和投資,的確可以提供退休後生活足夠的資金。
影響退休金共有3大變數:
資產累積、工作年限和投資報酬率。
因為:
退休準備金=工作年限間資產累積的總合,而資產累積多寡又和投資報酬率高低有關。其中,資產累積隨著個人的職業別不同差異很大,例如薪水族和SOHO族(居家就業,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收入累積方式就不一樣,因此,這個議題以考慮工作年限和投資報酬率為主。
以剛從學校畢業的25歲年輕薪水族為例(如附表一),預計在65歲時退休,如此工作年限是40年,如果想在退休時存到新台幣一千萬元,以現在銀行的一年期定存利率1.2%來估計,必須每個月存款16,226元,40年後才會有1千萬的積蓄,這對一個年輕人來說,難度太高;如果改以6%的報酬率計算,這個年輕人只要每個月投資新台幣4,996元,在65歲退休時,除了自己的勞保和勞退之外,還有一筆千萬存款,就可以過著安心的退休生活。
以上這個例子透露出的重點是,把所有資產放在銀行或郵局定存,可能連達成退休目標都有難度,更無法期待致富。
當然,實際開始執行退休理財計畫時,不少朋友會開始信心動搖,因為各種壞消息或不確定的因素可能會動搖信心。事實上,我們的一生從來不缺的就是利空,人類遇到的金融市場變局,從來不曾少過。89年時網路泡沫股市崩盤、90年的美國911事件、92年的SARS席捲全台、97年的金融海嘯、100年的歐債危機。您不妨回想一下,在這些風暴發生的時候,心中的無助與恐懼,現在回顧,卻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台股一度觸及萬點,美、德、印等大國股市創下歷史新高。
要強調的是,退休理財不是投資下去就不用管,而是提醒,當設立了自己的投資組合,請將排山倒海的雜訊自動過濾,回歸到做好資產配置,即依據個人的情況和投資目標,將資金分配在不同種類的理財工具上。分配在不同種類的理財工具原因在於「負相關」,就像是開一家傘店,晴天賣陽傘、雨天賣雨傘,業績就可以穩定發展。
值得留意的是,投資工具中,一般人常把股票和債券走勢視為負相關,因此,資產管理公司發展出股債平衡基金,許多專家也鼓勵股債平衡配置,但是根據研究顯示,景氣由低檔走揚時,股票和債券容易呈現正相關,波動會比預期的高。因此,設計投資組合時,擴大涵蓋範圍,加入貨幣、不動產、原物料等不同商品,如國內勞退基金的股票和固定收益配比例約為4:6,以求在相對低的風險下,得到需要的合理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