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日系企業的經營管理(系列之五) 武士道 啟示錄

文?圖/黃煇慶(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師,統計64)

《武士道》作者登上「日本史上最強外交英雄」
日本月刊雜誌SAPIO,於98年8月發行特刊,登載調查「日本史上最強外交英雄」,結果《武士道》作者新稻戶稻造(1862- 1933)獲得第2,冠軍為7世紀初派遣隨使的推古王朝攝政王聖德太子(574-622),明治天皇(1852-1912)第10名,甲午戰爭時的首相伊藤博文(1841-1909)名列15。
聖德太子及新稻戶稻造都曾被用於日本10,000元及5,000元紙幣肖像,可見其歷史地位。新渡戶著《武士道》原係英文《Bushido:The Soul of Japan》寫成,於1900年在美國出版,成了歐美研究日本文化巨著,更為國際了解「武士道」必讀經典。新稻戶隨後應當時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1857-1929)禮聘,來台擔任「殖產局長」約2年,期間提出《台灣糖業改良意見書》,對日後台灣糖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武士道調和儒、佛與神道思想
國人對武士道應不陌生,起源於日本武家封建。明治親政前,皇室權力旁落擁有兵權的幕府,期間自12世紀末鎌倉幕府起,經南北朝、室町幕府、戰國時代到江戶(德川)幕府約700年。鎌倉時代,新佛教興起並隨武士走入民間,促使佛教日本化。宋之後禪宗傳入,與儒學結合成為武士修養德目。(葉渭渠《日本文化史》)至江戶時代,強制執行「檀家制度」,每戶人家須至附近佛寺登記戶籍,並嚴格實施身分制度。佛教思想因而深入民心,甚至影響生活習慣。
可看出佛教尤其禪學對武士道影響,不僅豐富哲學涵養,其修行法門也被武士作為精神與肉體的訓練準則。如台灣統一企業林蒼生在吳容宸譯《武士道》「序」所寫:武士道精神來自調和日本神道教、佛教及儒家思想,透過其舉止行宜,散發出獨特的力與美,迄今仍鮮活地存於日本人心中。

從「和魂漢才」到「士魂商才」
日本史記載遣隨使5次,遣唐使19次。9世紀末,平安朝菅原道真(845-903 )諫言廢止遣唐使,並提出「和魂漢才」論點,強調以日本本土精神來活用從中國引進的儒學及佛教等,使外來文化日本化的重要性。開啟日本國風文化,誕生日本獨自的風土生活與文化美感。
原武士出身,熟讀四書五經,深受儒家影響,曾遊歷巴黎,返國後在明治新政府一展財政長才的澀澤榮一(1840-1931),後來棄官從商,創辦500餘家企業,獲稱「日本企業之父」美名。他所著《論語與算盤》被奉為日本近代「商業聖經」,主張為人處世,應以武士精神為本,但若偏於士魂沒有商才,經濟上就會招致自滅。故有士魂還必須有商才,也就是「士魂商才」之說。 (劉喚編譯《論語與算盤》)澀澤榮一呼籲日本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發展東方型道德,持續世界和平,增進各國幸福。可惜後世日本人偏離「士魂商才」變成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殘害亞洲並危及世界,應是澀澤榮一所未料及。

武士代表「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1294-1336)為鎌倉末期武將,竭力效忠當時後醍醐天皇(1288-1339),但被足利大軍在「湊川之戰」打敗自殺。曾被室町幕府列作叛黨,後在江戶時代終獲平反,被視為武神,成為日本武士的典範,再立銅像於東京皇居前。母校每年所組日本研修團必往參觀,順上一課認識武士道精神,探索日本民族優秀之所在與細膩的企業文化,期能去蕪存菁成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