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登革熱

⊙文/王家弘醫師(亞東紀念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圖/摘自網路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2015年10月31日,單日新增315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全國病例達2萬8744例,仍有28人在加護病房治療,全國累積死亡129人,仍有24例死亡病例待審。台南市每日新增病例已降至100例以下,但高雄市2015年10月29日新增226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疫情仍處高峰。


登革熱(dengue fever),也稱為骨痛熱症、斷骨熱、天狗熱,是由蚊子傳播的登革熱病毒引起的一種熱帶疾病。登革病毒主要由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傳播,特別是埃及斑蚊。這些蚊子通常生活在北緯35度到南緯35度(北迴與南迴歸線間)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一般在白天叮咬,特別是清晨和傍晚,但是全年任何時間都可以叮咬並傳播病毒。人類是主要的宿主,叮咬一次即可感染。雌蚊從登革熱患者(2–10天發熱期)吸入帶病毒的血液,病毒先存在蚊子的消化道細胞中,大約8–10天後,病毒到了蚊子的唾液腺等其它組織,隨後病毒可隨唾液釋放出。病毒對蚊子似乎沒有危害作用,蚊子可終生保持感染狀態。登革病毒也可以通過被感染的血製品及器官捐贈來傳播。
登革熱病毒為核糖核酸(RNA)病毒,屬於黃病毒科(Flaviviridae)中的黃病毒屬(Flavivirus)。同屬的病毒包括黃熱病毒、日本腦炎病毒等。有4個病毒型別株,因抗原性的差異呈現4種不同的血清型,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
有明顯症狀的登革熱主要分為典型性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其症狀分別如下:(一)典型性登革熱:突發性高燒(體溫常驟昇至39至40℃,而後可能持續5至6天)、伴隨著畏寒、頭痛、四肢酸痛、骨關節酸痛、肌肉痛、背痛、後眼窩痛、畏光、虛弱及全身倦怠。有些則有臉部潮紅、眼皮水腫、結膜充血、味覺改變、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及肝腫大,但脾腫大則不常見。發燒及全身症狀約3至4天後消失,一部分人會在體溫下降後再度上升,形成像馬鞍狀的體溫曲線,在發燒後期可能會出現出血斑,尤其常見於下肢。有些人在第3、4日短暫出現疹子,有時會引起全身發癢。一些較少見的症狀則包括喉嚨痛、相對性心搏過緩、腦膜炎等症狀及大腦病變等。患者的檢驗數據大多呈現白血球、血小板低下、肝臟發炎指數上升之情形。
(二)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為較嚴重的登革熱臨床表徵。潛伏期與初期症狀與典型性登革熱相同,通常在發病2至5天後病情嚴重,有自發性出血現象,如牙齦出血、流鼻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或女性月經大量流血、經期延長。也可能出現血管通透性明顯增加,如低蛋白血症,肋膜或腹膜積水。更嚴重時會血壓下降至休克狀況,甚至量不到血壓。
目前疾病管制局有血清學檢驗來測登革熱抗體、聚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偵測病毒基因、病毒培養分離3種方法,其中聚合反應和病毒的分離必須在發病7天內取得病人檢體。血清學檢驗是偵測抗體的存在,因此在疾病恢復期時患者體內的抗體通常是最高的,急性發病時可能身體尚未產生抗體,雖然患者正在發燒、關節痛,但是血清學檢驗卻是呈陰性反應。因此,登革熱的檢驗必須在患者急性及恢復期各採取血液檢驗。微生物實驗室通過細胞培養分離病毒,PCR檢測病毒核酸,病毒抗原檢測或特異性抗體檢測(血清學檢測)來確定診斷。病毒分離和核酸檢測比抗原檢測精確,但因為費用昂貴而沒有廣泛使用。在初次感染的發熱期檢測NS1敏感性可能超過90%,但再感染時檢測的敏感性只有60-80%。在該病早期可能所有檢測都是陰性。在感染最初7天內,PCR和病毒抗原檢測要更精確。
急性登革熱採取支持療法,輕到中度者口服或靜脈補液,重度者需靜脈注射和輸血。疫情的控制寄望於疫苗,但研發難度高,需針對4型病毒完全加以控制,雖然法國賽諾菲巴斯德的「四嵌合體活性減毒疫苗」已完成小孩的第3期臨床試驗,且該疫苗對第一、二型登革熱保護力不佳,且是否適用於成年人仍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