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鎮圖(財稅66,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企管博士暨台聚集團總財務長)?圖/摘自網路
人言:「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中古時代對理財之商業活動存有不良觀感,於今,理財已成為企業及個人不可忽視的一項作為。隨著人們生活環境變遷及企業管理的國際化、多元化、專業化,大家對「錢財」的認知與處理,也有不同的看法。
那什麼是「錢Money」呢?除了我們從一般管理研究或企業財務管理領域中所認知的,「錢」在不同的功能及運作中是有不同的表徵及形式,如:貨幣、通貨、外幣、外匯、票據、票券、證券、存摺、權證、信用卡、期權(貨)……不一而足,如今「電子貨幣」更是快速發展中。故企業理財須綜合商業行為及法律環境而成為效果。
個人理財因個人觀念及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處理。比如美國老太太年輕時賺錢,同時活在當下,邊賺邊花,到年華老去過世時,剛好把所賺的錢用光,損益兩平。反觀華人老太太,年輕時胼手胝足賺錢、存錢,總是想在歸天時留給子女的錢財愈多愈好,而常在歸西時,人在天堂,錢在銀行,子女對簿公堂。不同的理財觀念就會影響理財的策略及行為,對理財行為風險的承擔及認知,亦會產生不同的態度。而高利潤常伴隨高風險,但高風險卻不一定是有高利潤。因此對於財務環境、產品、效果、風險,須謹慎以對,即所謂的「有預算不窮」。不賭不貪,始為王道。
理財除個人偏好外,尚需瞭解:本身的條件及資源、理財產品之環境方式及風險 回報率。於個人而言,較穩健安全的理財配置是將資源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保留作為生活所需,乃基本需求,除非有特殊考量,否則此部分應屬戰備儲糧,不宜任意揮霍。此部分可配置在住屋、定存(好銀行)、績優股票(公司治理佳,負責人人品好)、好基金、保險。第二部分配置在穩定獲利增值而有一點風險之資產,如:股票、債券,金融商品、貴金屬、藝術品。第三部分配置在可能高獲利之產品上,縱使全虧掉亦在所不惜。如:活潑股票、期貨、選擇權、大潛力不動產、彩票等等。另外,從負債層面看,依經驗法則,每年/月所支付利息之金額,不宜有超過經常性收入之30%,否則危機出現的可能性必大增。在預估的範疇常有的一句話:「有錢難買早知道,萬般無奈沒想到」。所以只能「有原則不亂」。
企業理財包含兩大範圍,一為理財,二為投資,亦可作為個人財富管理的兩要項。企業財務管理之原則依重要性次序為:1.安全性 2.流動性 3.收益性 4.效率性。企業必須隨時保持適當的資金,以支應企業活動所需,故成立之初必須先有股本挹注。之後隨所需,有可能現金增資以強化企業體質或支應開支;或盈餘轉增資,把現金留在公司,強化財務體質;亦可向外借貸,在收付款條件上,與供應商及客戶以信用、成本折衝收付天數。為求長期之企業資金穩定及低成本,資本資金之運籌要求須:資金一貫夠用,即經常性夠用,隨時不虞匱乏,及高彈性夠用,因應配合企業營運急切所需,且可一蹴可及。
其中幾項要素為:低成本,即滿足企業運作,妥適安排融資者或投資者處取得低成本資金;掌控時效,長期來源資金及短期來源資金,相互搭配;高效率地支援企業營運;適當的儲蓄,穩健安排財務結構,整裝待發;最後則須注意各項財務運作皆能在適法中運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