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黃煇慶(逢甲大學通識中心教師,統計64)
從震災看日本精神
2012年9月告別公職返國,回顧30餘年外交生涯,派駐日本各地20載,見證日本盛衰。1995年阪神大震災後,日本進入失落二十年。2011年3月東日本大震災,加上福島核災,重創日本經濟。
兩次震災,恰逢派駐大阪、東京,於對日救援過程中,感受日本經濟不振氛圍。但目睹災區難民所表現守法守紀、沉著冷靜等「日本精神」,令人佩服。
2012年底,自民黨安倍晉三回鍋首相,推出「安倍經濟學」,復甦似乎有望。臺日間,宛如《天下雜誌》第530期(2013/9/4出版)所指:「臺灣業者與日本合作…現在已經轉化成在臺灣或日本就地設廠或聯盟,讓人對臺日合作的未來充滿期待。」因此,活絡與日本企業來往,認識日本企業文化,實有必要。
日本經營管理特徵
日本吸取中華文化並與傳統結合,產生和的精神。七世紀初聖德太子頒布「憲法十七條」,揭櫫「以和?貴」、「篤敬三寶」等融合儒、佛及神道思想。所以有人說,二次戰後日本能迅速復興,靠的是這些文化精神力量。
美學者阿貝格蘭(JamesC. Abegglen)在1958年著《The Japanese Factory》指出:日本社會存在「日本式經營」,表示:「日本乃歐美、蘇聯以外唯一發展工業化成功,並持續保有亞洲特性,維持固有文化的國家。」提出「年功序列 (Seniority System)」、「終身雇用 (Lifetime Employment)」、「企業內工會組織 (Intra-company Union)」;及「以和為貴」的「集團主義(Collectivism)」,構成日本式經營的因素。
該制度今日雖常被批評落伍保守,但觀歷來依學經歷等決定待遇、升遷所採用的「年功序列」及「終身雇用」等之日本社會,縱使企業為求生存,勢須改絃更張策略,其已根深蒂固的年功社會,似難一夕間完全轉變。
臺灣日系企業文化
日本關西經濟研究中心於1992年針對亞洲日系企業調查,發現在臺灣、南韓及新加坡日系企業的經營管理,極類似日本。在終身雇用方面,日本、臺灣與新加坡最被採用。
日本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所岸保行於2003及2007年對在臺日系企業進行調查。結果臺灣人現地經理級以上幹部,養成了具備日本語能力、忍耐力、團隊精神(協調性)以及細膩的理解能力等四種日本文化特質。作者岸氏並指出,日語能力列為第一係因日本海外企業進行內部溝通,大都以日語為主,甚至與日本總公司的聯繫,幾乎使用日語。故在臺日系企業招募員工時也要求新進人員的日語能力。
逢甲海外教學赴日參訪
繼EMBA組團赴日研修,簡士超主任在行銷系開設「日本商情與戰略」等課程,本年首度組團訪日,參觀NEC、產經新聞、東特塗料等企業,並與中央學院、神田外語大學等校交流。於參訪東特塗料時,池田社長言及,日本太空、新幹線到測試中的磁浮電車產業都有其產品,在亞洲多處海外設廠;人才培育則講求和諧,注重日語表達;並堅持終身雇用,以求向心力云。使學員們上了一門實務的日本式經營課程,激起認識日本、學習日語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