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怡蒨(商學院副院長)、張峻挺(會計碩一)?圖/江怡蒨
母校商學院自103學年起於碩士班開設「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講座」共同必修課,本講座由江怡蒨副院長擔任授課教師,邀請各專業領域學者專家蒞臨演講,以增進學生對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及重要商管財經法律議題之了解。講座經費由母校金融主管校友聯誼會贊助。本次邀請鄭丁旺教授演講,本文為學生上課心得報告,師生互動甚佳。
2014年11月21日邀請鄭丁旺講座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前校長)蒞臨演講,題目為「國際會計準則發展趨勢及對企業之影響,兼談人生的資產負債表」。鄭講座堪稱台灣會計學之父,演講內容除了精闢的會計學理及專業知識,包含IFR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的4個發展趨勢及其對企業財務報表的影響之外,更以自身成長歷程對同學諸多勉勵及啟發。最後,特別提出跳脫傳統資產負債表以外的觀念,強調象徵著「精神資產負債表」上的「淨值」- 世俗名利以外的感恩與回饋。演講結束後排隊等簽書的學生絡繹不絕,久久不散。
學生心得 張峻挺(會計碩一)
鄭教授演講主題是IFRS的發展趨勢及對企業的相關影響。首先,會計準則是會計管制的主要工具,是企業不可或缺的,但它會剝奪企業自由選擇的權利。它具有許多的特性,包括指示性、強制性、影響企業決策所產生的經濟後果及影響經濟效率的社會性和政治性。
關於IFRS的發展趨勢,鄭教授提到了4點:
一、由原本的歷史成本模式轉變為公允價值模式。重置成本是最具代表性的成本資訊,但它的理論基礎源自剝奪價值理論。實務上,企業擁有的資產只有2種選擇:繼續使用或是將它賣掉。最合理的衡量基礎是可回收金額,也就是公允價值與使用價值取大者,但可回收金額相對來說取得較為困難。而公允價值的理論基礎是調適能力理論,也就是企業將其現有資產處分後可獲得的現金,此轉業的能力就是企業的調適能力,所以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才會以比歷史成本模式更具代表性的公允價值模式,來衡量企業的資產。
二、損益取決與資產評價的不同觀點,例如:折舊方法的變動從會計政策變動改為會計估計變動、存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的市價由重置成本改為淨變現價值等,這些例子都看的出來從原本的損益觀點慢慢轉變成資產的觀點。
三、由「規則基礎」轉變成「原則基礎」。規則基礎是有明定的規則,必須確實按照這些規則去遵守,而原則基礎則是一套高度通用的準則,配合少數的執行指引,亦即給一個大方向但並沒有嚴格的規則須遵守。原則基礎使交易分析及專業判斷成為實務運作上最主要的工作。
四、會計準則從各國自訂轉向為全球統一,在現今商業及國際貿易都全球化的世代,會計準則的統一化必然會對各國都會更有利。
IFRS的目標是提供一套高品質、可執行、全球化的會計準則,以滿足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財務資訊使用者的需要。而IFRS對企業財務報表的影響:(1)公允價值的會計在未來它的所有優點及缺點會逐漸地顯現,(2)原則基礎的影響,因為沒有特定的規則可以遵守,所以交易的經濟實質需要更多的專業判斷,企業需要更完備的文件來佐證這些專業判斷。
接著鄭教授分享他的求學歷程。雖然小時候家境非常窮苦,但他沒有自暴自棄,反而非常努力,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名,這讓我們都非常驚嘆,但我想他背後所付出的努力一定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他勉勵我們,人生中總會出現一些幫助你的人,而且是在你最無助的時候願意伸出援手的人,這些都是貴人,絕對不能忘記他們的恩情,而自己有機會時也要適時幫助他人,回饋社會。鄭教授並勉勵我們要先學會做人、再來是做事、最後才是做學問。演講最後他分享自身座右銘「用知識做事,以謙虛待人」,使我們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