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怡蒨(商學院副院長)、章國珍(國貿碩一)?圖/江怡蒨
母校商學院自103學年起於碩士班開設「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講座」共同必修課,本講座由江怡蒨副院長擔任授課教師,邀請各專業領域學者專家蒞臨演講,以增進學生對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及重要商管財經法律議題之了解。講座經費由母校金融主管校友聯誼會贊助。
本次講座於103年10月24日邀請陳建良教授蒞臨演講,題目為「台灣經濟的機遇與挑戰-從自由經濟示範區談起」。陳教授為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及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現任台灣地理資訊中心董事長及暨南國際大學經濟系教授。
陳教授從台灣的外在環境談起,提供與台灣產業高度競爭的韓國其各項國際指標排名及FTA洽簽和台灣作比較;其次說明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特別是兩岸經貿關係重要歷程以供鑑往知來;接著引入象徵自由化、國際化與前瞻性之自由經濟示範區;最後以台灣面對之各項挑戰作為總結。演講過程中以人手一機的教學問答系統帶動現場互動,增添趣味及學習動機。
學生心得 章國珍(國貿碩一)
本次演講由於講者在推動政策發展有著多年的實務經驗,其所述的許多事實如同拋出許多震撼彈,讓在台下的我們認真面對台灣未來的發展,及我們應以何種角度去重新思考。
首先談到台灣經濟的機遇與挑戰,台灣目前所面對的外在環境,事實就是「區域整合缺席」。在區域經濟整合方興未艾的時期,台灣卻慢了許多步伐,與韓國比較,也不得不心痛地承認已落後有一段距離。通常經濟自由度愈高,經濟發展程度也愈好,而簽署雙邊FTA更能提升一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但從台灣已簽署的FTA來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僅僅佔台灣對外貿易的0.18%。另外,從台灣全球貿易便利指數來看,「國內市場進入指標」代表外國廠商進入本國市場的容易度,韓國為不易進入,台灣容易;「國外市場進入指標」為本國廠商進入外國市場容易度,在被評比的138個國家中,韓國排93,台灣排137,可以知道台灣要進入新市場有多麼困難,這也顯示出在簽屬FTA上,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第二是面對全球化趨勢與中國崛起的健全心態,講者提出許多問題來給台下學生實際做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出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中國大陸對於台灣的經濟很重要,而「活力經濟與和平兩岸」是學生認為台灣目前在發展上重要的方向。中國大陸是台灣近年來主要的貿易往來國家,然而數據顯示如果扣除大陸,台灣近年貿易竟然會為逆差。若從過去三十年談起,1985年台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台灣小規模內需市場也缺乏自然資源,理論上會帶來荷蘭病,但是台灣的經濟成長並未如理論預測出現嚴重衰退的現象,主要理由之一是大陸提供台灣產業一個出口的機會。而隨著中國成長,台灣又怎能不去面對中國呢?
第三為從國外角度看台灣,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應從別人的眼中看自己,了解自己現在的樣子,而台灣能走的路,我認同講者所分享的觀點,與大陸簽約是分散貿易的首要,因為在國際的現實面上,中國崛起使得許多國家不願採取任何可能觸怒中國政府的行動,在這樣的前提下,台灣要如何打入國際,避免台灣的經濟被邊緣化?而自由經濟示範區也是一種機會,其核心理念為自由化、國際化、鬆綁對物流、人流、金流、資訊流的各類限制。令人訝異的是原來這早已不是全新的理念,但是我們卻遲到現在才付諸行動,我想只要開始,永遠不嫌晚。
我認為簽署FTA就是要與各國做好朋友,因為只有成為好朋友,才有辦法在不同的貿易圈中享有益處。現在中國強大,就像是市場中的角頭老大一樣,只有我們先跟老大保持良好關係,才有機會可以進到市場擺攤,接著跟各國做貿易建立好的關係,達到活絡經濟增強實力的目的。若是台灣選擇遺忘世界,最終世界也將會遺忘台灣。身為台灣的的一份子,也希望能為台灣未來發展貢獻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