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天堂之門
神聖的恆河畔

⊙文?圖/侯碧松(機械65)


印度北方2月初寒意甚濃,清晨4點多摸黑慢行,來到瓦拉那西(Varanasi)古城的恆河畔,準備搭船觀看恆河的日出。天未亮,通往恆河的窄巷石階與岸邊碼頭,已是人影交織來去,有些遊民燃燒著木材在街頭角落生火取暖,擾擾嚷嚷的場景,宛如通宵的不夜城。

瓦拉那西依著恆河而建,是印度教聖城,數千年來,吸引著無數追求生命真相的苦行修士到此修行。傳說這裡是天堂之門,是神的入口,也是人的出口,永恆的生命與瀕臨死亡的身軀毫不避諱的在這裡互相交會。

西元前六百多年,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創立以婆羅門(印度教祭司)為中心的種姓制度,作為當時印度的社會體系與生活規範。種姓制度將人分成高低貴賤四個不同的階級:最高階級為主持宗教祭祀的婆羅門、第二階級為王室貴族的剎帝利、第三階級為平民百姓的吠舍,以及最低階級的農民、苦力或奴隸的首陀羅。另外,還有一種俗稱賤民,他們是一群衣不蔽體、蓬頭垢面的遊民,不能受教育,不能穿鞋子,也沒有社會地位,通常只能從事於搬運屍體或清理糞池的工作。

印度的種姓制度不僅刻意劃分人的階級,也同時規範人的職業,而在婚姻制度與血緣上,種姓是世襲不可改變,你的祖先是農民出身的首陀羅,那你就是首陀羅,你的後代也是首陀羅,幾乎不能翻身。    

向來宿命的印度教徒相信,只要在日出時刻,在恆河畔沐浴禱告,藉著恆河的水擦拭身體,即可洗淨不潔的身軀與宿世的罪惡;他們一生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能在恆河邊嚥下最後一口氣,讓死去的軀體藉著熊熊烈火燒盡火化,再將骨灰灑入恆河中,順著滔滔的河水流下,如此靈魂將直升天堂,永遠從生死輪迴的厄運中解脫。

逝水滔滔,如歌行板,恆河的水面緩緩地盪出了一絲曙光,日出後,虔誠的印度教徒在恆河畔沐浴祭祀、火化的傳統生活儀式,2500百年前釋迦牟尼佛親臨此地時,就已存在;西元7世紀玄奘到訪時,情景也依舊。直到今日,這座千年聖城仍然以最神秘的宗教色彩、最動人的生命感受,吸引各地的遊客與成千上萬的信徒。



攝影略談

街頭寫實攝影,看似簡單,其實不容易。通常我們為認識的人拍照,要求對方微笑、轉個身或站過來一點,他都不會猶豫。但是拍陌生人的照片,就比較難了,如果你在拍攝陌生人時感到膽怯,被拍攝的人也會感覺不安,如果你偷偷摸摸的拍攝,他會對你築起心防。因此,我們必須表現出友善的態度,光明正大與他接觸交談,拉近彼此的距離,再表達你想要拍照的願望,如此可達到你想要拍攝的影像。當然也有例外,有些人不喜歡被照相,有些則因違反當地習俗而拒絕拍照,這時你必須尊重他的意願與當地習俗,入境隨俗,不要勉強。

通常街頭攝影或是拍攝當地人的特寫、生活習俗時,最好的方法是四處逛逛,當發現一個好的拍攝題材時,就在附近稍為逗留並作好準備,拍攝時注意當時的情境及光線投入的方向,盡速去捕捉你想要的影像。

街頭攝影須具有寫實性與在地性,如再加上一些趣味性則更佳,例如當地的人文特質、建築物景觀、衣著色調、生活市集等在地元素,都是非常好的拍攝題材。拍攝時通常使用24~105mm焦距的變焦鏡頭或是70~200mm焦距的長鏡頭,鏡頭的光圈盡量放大,以增加快門的速度,讓整個畫面不致模糊,建議少使用20mm焦距以下的超廣角鏡頭去拍攝,避免因近距離拍出來的影像變形太多,失去寫實攝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