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生:黃璿喻(財稅二甲)?老師:王祖淼(纖複59)
本期刊出「向儒道思想學情緒管理」第4篇,為王祖淼學長在母校通識中心任教課程中學生的作業心得報告,節錄了其中一位學生作業中的師生精采對話,分享所有逢甲人,亦期望促進本刊與在校學弟妹的互動。
選本課的動機
當初在選通識課程的時候,在人文這個領域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要選擇什麼課程?直到看到老師所開的「向儒道思想學情緒管理」之後,我跟好朋友都很感到有興趣,所以就選擇了這們通識課程。
我會覺得課程的名稱很有趣,而且每個人都有情緒,如何控管好自己的情緒?是我們所要學習的;更何況,是站在儒道思想去學習情緒管理,所以想一探究竟!
聽課後的心得
這堂課對我的啟發很大,老師教導我們的,不只是用儒道思想去學情緒管理,而是用儒道思想去看世界。老師的想法,我很認同,以前在高中接觸到的儒道課程,只是背背課文,了解書中的故事,沒有想到因為上了這堂課,才知道每一則故事背後的真正意義;加以實踐到生活裡,竟讓我們有這麼深切的體悟。
在課堂上,我還學習到老師「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老師用自己生活作為案例,告訴我們許多人生的大道理;尤其是,老師那種力求完美的態度,是我非常佩服的,而且要學習的精神。
記得老師前不久到深圳去演講,先把內容講一遍,說給我們聽,他發現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須要加以修改;回來之後,再講一遍,從老師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他認真的態度,這是我們這個世代學生所欠缺的。
這堂課不只讓我學習到如何用儒道思想去看生活,還讓我學到課本所沒有的生命態度;在老師的身上,我深深體悟到「身教比言教來的重要」,我希望以老師作為學習榜樣,向前邁進。
對情緒管理的幫助
記得在第一節上課時,給我們看的教學大綱:儒家講「克己復禮」與「知言養氣」的修養成長;道家講「致虛守靜」與「心齋坐忘」的修養工夫。
這句話已經道出用儒道思想去學情緒管理的宗旨。
第一節課,老師就深深的讓我明白,原來儒道思想早已經深深的在我們腦海中,只是我們不知道,藉由老師去挖掘出這些早已在我們思想裡的儒道思想,更深入的去了解它,活用它。
我覺得,學了儒道思想之後,讓我在情緒管理方面很有幫助,在看事情的角度上,不只是單方面的去思考,而是多方面的去理解,使我變得更冷靜、成熟的去面對每一件事情,這堂課真的很值得。
說明學習的成果
像這學期最具體的學習成果,就是學運這件事情,老師不是一昧的批評學運好不好,而是以公正的觀點去評論學運這件事情的方方面面,讓我們了解其中的利弊得失,這是現在教育所缺少的理性態度。
尤其是,媒體評論事情,讓我們不知所云,無所適從;往往遇到事情,總會用既定的觀點去看事情,而未用寬廣的角度去分析事情,這使我們的視野變得很狹隘。而老師也常常要我們與大陸學生交流,這個動作不只讓我們交流兩岸的想法,還讓我們把視野變得更寬廣。
這堂通識課到目前為止,覺得是收穫最多的一堂課。謝謝老師開這門課,讓我們去用儒道思想學情緒管理,對我來說,老師是用儒道思想帶領我們看世界。
璿喻:
寫的很用心!上課的時候,看到同學們認真聽講的神情,每週五起早趕午的教學生涯,是一週當中最有收穫的時光;同時,閱讀同學的作業,也是我收獲最多的時候。所謂:「教學相長」,誠不虛也!
一學期過的很快,能夠講的東西實在有限;但是,看到同學們的成長,心中的那份喜悅,實在難以言宣!老師只是啟蒙,為學靠自己,如同「飯要自己吃,書要自己讀,路要自己走,人生是自己的事!」許多身殘的人,可以用腳彈琴,用口足畫畫,我們更應該努力,豈能「怨天尤人」呢!?
希望常保持聯絡,在人生的路上,需要師友同行,只要你們有需要,請不要客氣,把遇到的問題,拿出來一起探討,相信沒有不能克服、化解的!只要我們「反求諸己」、「放下自我」,情緒就在人我互動中保持「平衡」!所以,嚴格地說,是「向」儒道思想「學」情緒管理,是「修養工夫」,而不是「管理工夫」!
無論任何管理,都是一門「修養工夫」,他最高的原理、原則就是儒家的「生生之德」與道家的「生成原理」;儒家的至聖先師孔夫子,「以人文化成自然」,道家的太上老君老子,「解消人文回歸自然」。
凡事只求「心安」,自然能夠「理得」,此「理」是天道、天理;凡事只要「放下」,自然能有「空間」,此「空間」是人我的一體和諧。不帶走一片雲彩,生活就在自我的「心安」中,找到生命的「自在」!
王老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