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仰哲(母校財金系助理教授)
在談投資理財之前,先做觀念澄清;個人理財是指一生的現金流量管理與風險管理,因為大多數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錢(現金流出)、也需要賺錢來產生現金流入,未來的現金流量具有不確定性(本文將不確定性稱為風險),風險概分為人身風險、財產風險與市場風險,都會影響到現金流入(收入中斷風險)或現金流出(費用遞增風險),因此,理財首重風險管理,做好風險管理,則人生在財務方面不會陷入困境;一般而言,人身風險與財產風險可透過商業保險中相對應的險種來避險,然而市場風險大小跟個人投資部位有關。理財是每個人必須要做的,投資是在理好財的基礎(有閒置資金)上再做的,投資是理財過程的一部份,對於大多數人是有需要的,而且最需要投注心力的,本文將分享理財中投資的想法與心得。
本文將投資定義為用錢去賺錢,所以要先思考兩件事,第一是賺哪一種錢,第二是風險有多大;筆者將賺得錢的來源大概區分為盈餘分紅與資本利得,並逐一說明與分析;盈餘分紅意即當企業賺錢時,配股息給股東或還公司債息給債權人,也就是所謂的定存股與固定收益,反之,企業虧損則無股息,破產機率增加,拿不到債息的機率也提高,所以此種投資的風險在於企業是否能長期穩定獲利,而企業有此種利益,往往是產品能夠壟斷市場而且是民生必需,至少也是寡佔市場且多數人需要的,在台灣有些行業近似寡占,而且其產品是多數人需要消費的,因此該企業幾乎有每年固定現金收入,也就年年配息,殖利率在5~10%之間,雖然除息會減損股價,只要企業穩定獲利,填息是遲早的事,例如:瓦斯與第四台行業,因為管線關係,各地區各有不同業者,價格近似,消費者只能選擇接受與否;因全台統一電費與差不多的油費,有數家公司固定賣電給台電,或者賣油的企業,雖然訂價受約束,但是獲利也受保障;其實筆者統計過,儘管過去十年經歷兩次金融風暴期間,台灣仍然有數百家公司過去十年配息十次,耐得住金融市場大震盪,此時這些公司反而更具投資價值。
另一種投資是賺資本利得,意即買低賣高或賣高買低,賺取高低價差,也就是賺的錢來自於他人的損失,在資本市場賺錢是少數,有一說只有10%,所以,要賺此錢必須要有過人之處;資本利得投資績效取於對該標的物風險的掌握程度,對投資標的風險掌握程度愈高,則賺到錢機率變大且報酬率變高;而風險的掌握程度取決於個人對投資標的相關資訊的解讀能力與蒐集能力,例如: 同一行業的人對業內資訊,自然是取得速度較快,正常情況下解讀能力亦較強,所以,對該行業風險掌握度較高,以此優勢投資該類標的,獲利機率高且報酬率大;再舉一例,指數賣權未平倉變大,常被視為看空,但是如果賣權是控盤者採用來避險的工具,那反而顯示控盤者是想作多。因此,高報酬伴隨高風險是一般說法,每個人對標的物的風險掌握度不同,同一標的物對甲而言是風險高的,但對乙而言,因為有特別消息來源或更正確解讀方式,反而風險低;所以想賺資本利得者,應該勤練解讀資訊與蒐集資訊的能力,每個人資訊優勢大不同,將對他人之高風險,變成對自己的低風險,則投資獲利機率就會變高。
資本市場充滿意外,再怎麼努力總有掌握不到的風險,分散投資與嚴設停損,可以有效控制財務傷害,同時市場也充滿被低估或高估的資產,只要在市場能存活,就有獲利機會;從歷史看,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因各種不同理由導致大小金融風暴二十多次,大約三至五年就出現一次,持續半年到一年半,每次就是一連串財富重組,大盤指數高低差一倍以上;所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大賺資本利得的機會不需要等太久,只怕出現時無法把握。
投資理財會因想要賺的錢不同,而需投注不同程度的心力,如果僅想要賺盈餘分紅,只須關注該企業獲利模式是否持續有效即可,雖然報酬率少,但是獲利機率高,長期複利下,也是很可觀,細水長流的穩健獲利,適合無法對理財投入太多心力的人,存退休金用;如果要賺資本利得,則是要修練掌握風險的能力,能力到哪兒,投資組合佈局就到那兒,量力而為較容易獲利;反之,如果投資風險掌握度低的標的,例如:投資不充分瞭解標的物,虧損機會就很高,所謂充分瞭解包括影響該標的損益之因子,交易該標的物之隱藏成本,例如: 結構複雜的金融商品,影響連結標的因子太多,風險難掌握,事實上,結構債問題已導致許多糾紛,此外,共同基金公布的淨值是已經扣掉相關管理成本與經理人績效的,一般投資人不會注意到其過高隱藏成本,侵蝕獲利的程度,而且也難評估經理人的代理問題,以上皆屬於不充分瞭解標的物的情況。總之,考量自身能力與狀況,善用自身的資訊優勢,選擇可以風險掌握度高的投資標的,發展一套獲利模式,是比較可行與妥當的投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