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漫談建築

⊙文/戚雅各(建築63,台大城鄉所碩士、同儕城規院博士)?圖/摘自網路


母校設有建築系,畢業校友亦多有從事建築工作,你或許想瞭解他們到底在作什麼,在想什麼,今就個人淺知提出分享,若有不周,亦請指正。

建築其實就是一種理性與感性交織的藝術運動,德國古詩人席勒曾說「I call Architecture frozen music」(我稱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也是有旋律、節奏、對位、層次等等,也就是有規律的次序展現。像萬籟有聲之時,各種的聲音皆是有序的。

建築也是一種雕塑與繪畫的過程,它也需要考慮色澤、對比、平衡、大小等等,凡是藝術的技法皆可用於建築之上。但建築尚需考慮另外兩點,就是結構與機能,一棟建築是否「好」,就是以這兩項因子為重要考慮的依規,當然造型也非常重要,但眼光總是依潮流隨波逐流而改變,因此在造型上所扮演的角色可謂沒有結構與機能那麼重要。

但建築較其他藝術更為強勢,更為武斷,因為買回來不滿意的畫可以不掛,不喜歡的雕塑可以不放,但建築一經興建則非看不可,它似乎有一種強迫性。也因此更讓設計者,建造者要更小心、虛心、誠心、用心來應對。

古代建築可謂只為滿足遮風避雨之簡單基本功能而設,慢慢建築人走向服務權勢的高官君主國王,成為御用使者,建築人出身低,為求生存刻意講求建造的樣式,使用的儀典,加強權貴的表彰,形式重於實質。並刻意訂定營造規章制度強迫遵循,隨著二次大戰戰後全世界急需快速的復興建設,衍生出一種標榜快速,單純,省工的國際式樣的建築形式(International style)建築,一下子流傳了整個世界。在台北,即由當時聯合國補助兼輔導行政院經合會作出的民生東路重劃區四層公寓新建計劃案,該計劃案帶來新的施工觀念,可採分項分段施工,前工的瑕疵可由後工遮隱, 技術工人技質可以下降,無形中工人來源增加,工速加快,工資甚至也可以下降。另外該案也帶來了新的居住觀念,人們開始有公寓觀念,廚房、浴室慢慢西化,小家庭觀念出現,當時沒人在乎造型,一下子全台灣如雨後春筍般皆拆掉原來的日式平房,蓋起這種如倉庫型的標準公寓,而且又是一種應當時時代發展的一種無工藝水準的國際式樣公寓。  

建築從單調的國際式樣,有一陣子又走回較複雜的復古建築,有後現代建築(Post Modern),有晚藝術裝飾建築(Late Art Deco),復古建築流風甚多,在台灣8、90年代亦吹起仿歐風的拱棬窗櫺或中國風,可謂多家爭鳴,其前後有約30年左右,其中藝術裝飾建築兩次流行,從美國的帝國大廈建造時代至近年再度風行,實在有其魅力,其可連接東西文化,可在各種文化下薰陶成長,該部分觀念甚為精典。

如今的建築繼復古又走向數位建築及構築建築二路,兩派正平行默默著耕耘,數位派喜愛應用電腦繪製在徒手不好繪製的任意曲線,再由自由形體自由擠壓抽捏,造就形體的超自由,讓使用者心曠神怡。只是多半建築隨拖延線條的延伸,往往適合較大的建築量體,也因此需要較大的基地,像這次東京奧運將新建之主場館既是走數位建築,尚未建築已遭日本建築界撻伐,數位建築有著很大缺點在於造價偏高,因隨意曲線的內部填充皆需混凝土,每單位結構體造價一定超過其他類型建築。另構築建築屬極簡風的構築風潮(Tectonic style),構築的概念就像「文章」中「詩」的感覺,構築在深層的意義像在模擬詩的精簡及附有音韻,節奏與超級想像力。構築不只有著詩性的構造,同時亦要有著像歌唱、舞蹈的技藝,它是講究要與匠師的技藝與設計者的創藝結合住,方能完成者。構築風目前正搭著綠建築努力使用中,建築市場上正不斷建造中。      

在建築的操作過程當中,有大師說「操作方案是靠能力,但要有細部即靠修養」。按誰無吃飯的能力,但要吃得合宜就要靠修養了。因為細部及結點是具操作性及過程性的。而建築教育既是在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構築」中結合過程的點點滴滴。構築是在講究材料與材料的結合方式,如何結合的美,結合的剛剛好,就好像它長出來就應該那樣似的。

而怎麼會有建築人呢?建築人,在古代原先是從奴隸群中被選出,一群奴隸在作工時因工作不力而受罰,則由奴隸群中推選出代領人指導作工,免於集體受罰,代領人依著先天小聰明漸漸被指為工頭代理人,慢慢被國王賞識,即而成為在建築上賣弄古典教條及制度之人。再到出賣樣式,玩弄空間情勢,教導空間感受,影導空間風潮,至今日手提電腦走向強調「構築」而方有快感的「詩」「藝」之人,這就是現今的建築人寫照。不知我介紹的建築人,您還認識嗎?

\NULL\NULL
\NULL\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