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伊比利 很美麗

⊙文?圖/王玲慧


陽光的國度─西班牙,給你的印象是什麼?是熱情慵懶或者明艷濃烈?

關於西班牙,最為人所熟悉的是吟唱者低沉滄桑的嗓音與佛朗明哥舞者愛恨交織的情感,或是穿著華麗的鬥牛士揮舞鮮紅斗篷的優美身段,還是畢卡索筆下的格爾尼卡?似乎這兩三種的印象怎樣也無法道盡西班牙的精采與魅力。

你印象裡的西班牙人是什麼樣子?是阿莫多瓦電影「完美女人」裡黑眼睛黑頭髮的女主角,還是佛朗明哥舞者的濃眉大眼,淺褐色皮膚?

馬德里的街頭或許有太多遊客,讓人不易分辨何者是西班牙人,但是之前電視新聞裡出現抗議的西班牙人,群眾裡不乏金色頭髮白皮膚的,再者三大男高音的卡列拉斯與多明哥就是西班牙人。

西班牙屬於南歐,地理上,北部被一座庇里牛斯山脈與歐洲阻隔,歷史上,法蘭西人曾經翻山越嶺,一舉南侵,於是西班牙北部就有了混血的機會。而南部的安達魯西亞與直布羅陀海峽僅一線之隔就是非洲,北非的阿拉伯人,摩爾人也會渡海殺過來,因此南部西班牙人就有偏非洲血統的。這麼一來,南北就大不同了。

伊比利半島位於歐洲與非洲交界,自古有許多民族往來於此。西元前1100年,先有腓尼基人,希臘人和迦太基人來過,再來入侵的塞爾特人和伊比利土著混血成為「塞爾特-伊比利人」,之後的征服者是羅馬帝國,日耳曼的西哥德人,及伊斯蘭教徒的統治。1492年,在「雙王」伊莎貝拉女王與費南多國王時回到天主教手上,此時西班牙進入大航海時代,16、17世紀時國力達到高峰的黃金時代。

儘管後來的歷史消沉了下來,但羅馬殖民時期及那個黃金時代留下了絢爛豐富的事蹟與伊斯蘭教遺留的藝術風格,都讓西班牙有了獨特的丰采。

小村莊變成國際都市的馬德里

伊比利半島中部是一個叫「梅塞塔」的高原台地,馬德里就位於中央。它周邊有個曾是西哥德王國的古老首都托雷多,當這個古老王國的形勢發展到更強大時,必然就有遷都之舉了。

馬德里活躍在歷史舞台的時間大約在16世紀。最早的記載是西元9世紀末,是伊斯蘭君王所建的軍事據點,當時只是一個小村莊,名為「馬吉里」,1083年卡斯提爾王國的阿方索六世從回教徒手中奪回,一直到1561年的菲利普二世國王由托雷多遷都馬德里,這個村莊才快速發展,一路壯大變成一座城市。

黃金時期的西班牙版圖積極擴張,馬德里以帝國中心地位急速發展,在雄厚國力之下興建大量的王宮、教堂,18世紀都市的各項建設更加完善,1936年因內戰遭到極大破壞,但1960年之後的現代化,馬德里已成為現今的國際都市。

皇宮:9世紀時是回教徒的城堡,11世紀才成為天主教徒統治,國王居住的城堡。皇宮位於河流上方的山丘上,1734年時被大火燒毀,菲利普五世下令重建新的宮殿,現今的建築是1764年建成的。

太陽門廣場:半圓型地標是向全國各地延伸的國道起點。廣場上商店林立,車水馬龍。最早的城市城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馬德里市徽楊梅與熊的銅像。這個廣場曾經是「五月之戰」發生之處,1808年5月2日,拿破崙軍隊進軍西班牙時與反抗法軍的民眾對峙的地方,民眾被鎮壓與處決的景象,畫家哥雅把它描繪在「五月二日」及「五月三日」畫作裡。戰爭讓法國佔領了西班牙一段時間,5年後,西班牙爭回了自己。只不過把法國人趕走之後,西班牙內戰就悄悄拉開了序幕。

普拉多美術館:普拉多美術館是世界十大美術館之一,來到馬德里的人多半不會錯過這個藝術殿堂。美術館建築於1785年,當初並非作為美術館之用,1819年皇室下令以美術館之名對外開放。主要展示皇室數量龐大的收藏品,約12到19世紀西班牙、義大利、法國、荷蘭的畫作,以及西班牙三大巨匠:委拉斯蓋茲、艾爾?葛雷柯、哥雅的畫作。

\NULL\NULL
\NULL\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