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航向他鄉的旅程

⊙文?圖/王玲慧


「大溪地的女郎」、「三個大溪地人」、「希瓦瓦島的巫師」這些畫即使只是看過一眼,便已讓人留下深刻印象。高更特殊的畫風與題材,明顯的輪廓與強烈的色彩,與其他印象派畫家的淡雅輕朗風格顯得非常不同。

1848年6月7日在法國巴黎出生的高更,父親是報社記者,母親是家庭主婦,他的外曾祖父是秘魯人,是個大財主。高更2歲時,全家離開巴黎到祕魯去,航行途中父親病故,母親帶2個孩子到祕魯,得到家族照顧,幼年的高更在南美生活,這對他的一生其實造成很大的影響。

高更一家人回到巴黎之後,投靠叔叔,然後完成高中學業。1865年時高更當水手去了,從其他的水手們那兒得知玻里尼西亞群島的種種,開啟了日後對這些地方的濃厚興趣。他當海員及服役的期間,長期航行於地中海、北海和波羅的海等地。

1871年退役之後,在巴黎的股票經紀人公司任職,與一位丹麥女子美德蘇菲加德結婚,之後有了5個孩子。受到好友畢沙羅的鼓勵,高更熱愛繪畫,漸漸開始展露才華,決定辭去工作,專心往畫家之路邁進。為了容易養家,搬到盧昂去,後來又搬到風景優美,物價便宜的布列塔尼地區小村莊阿凡橋。因為窮困,妻子只好帶孩子回祖國丹麥去。他為了生活還曾到巴拿馬當搬運工人,因得了傳染病,到西印度群島的馬丁尼克島養病。後來,接到梵谷的邀請去法國南部的亞爾,不久之後,兩人因個性不合,高更回到阿凡橋。

為什麼高更的一生老定不下來呢?為什麼他總是四處流浪呢?是因為在法國的他,才能不受肯定,或是因為更熱愛探尋原始純樸的事物,所以要航向更遠之處?1891年,高更到了大溪地島,從生活中得到創作靈感,在大溪地完成了許多作品,但一幅也沒賣出去,以致經常是身無分文。兩年後他懷抱著希望,帶著他的畫搭船前往馬賽,然後再度回到巴黎,當時很幸運地得到叔叔留給他的一大筆遺產,得以在巴黎好好生活,只是他的作品竟一直賣不出去,幾個月後,在極度失望之餘,再度搭船往大洋洲,決心不再回法國。

大溪地的生活,高更全心把情感投入在繪畫。在馬奎斯群島的希哇歐阿島上,晚年的高更身體健康惡化,1903年,55歲的他孤獨地離開人世。


奧塞美術館

奧塞美術館的前身,是1900年時為了世界博覽會而設計的一座火車站,經過39年後關閉停用,後來被改建,於1986年成為美術館。這座美麗的車站建築,有著當時相當現代的鋼鐵結構及精緻優雅的外觀,原來車站的月台及長廊,現在展示著畫作與雕像,主要展示的是1848-1914年代的繪畫、雕塑及攝影等作品。展廳裡還保留著當年的車站大鐘,或許是刻意要告訴你這裡曾有過的美好年代,你可以跟著圓形大鐘的時光回到過去,在畫作的風景裡旅行。

巴黎的奧塞美術館是全世界收藏最多高更作品的地方,在這裡看印象派畫家作品時,開啟了藝術堂奧的親近之門,以及新視野。

2010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再次親見高更的畫作,北美館的展?上如是說明:「高更的藝術多元而複雜,他像謎一樣的經歷與驚世駭俗的抉擇,掀開歐洲藝壇的原始藝術風潮,開展出一個寬廣大度的新思維,對後世的影響多元而悠遠。」

像在藝術的花園裡,發現了一株獨特而神秘的花朵,讓人忍不住讚嘆起來。旅行,就像一位魔法師展現了一個又一個美妙的景致,因為旅行,來到巴黎,到了藝術家生活過的地方,漸漸累積的情感,打開了好奇與探索,彷彿進入伍迪艾倫的電影「午夜巴黎」場景,真的坐上一輛神奇的馬車,去認識那些書上認識過的藝術家、文學家,親近他們的世界。

我們不妨拿一張地圖,連一連高更這一生到過的地方,跟著高更的腳步一起去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