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保護你的心 談心肌梗塞

⊙文/陳永旭(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兼任講師)

醫療諮詢:黃瑞仁(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臺大醫院內科部加護病房主任)


近年來心肌梗塞患者也常見於40歲以下的中壯年,他們多半都有膽固醇過高以及抽菸習慣,其中有些人由於自認還年輕,不注重事先做檢查,不知已有冠狀動脈狹窄,甚至連胸痛等前兆也輕忽,因此發作後反而致命率極高。


急性心肌梗塞—致命的殺手

所謂心肌梗塞就是心臟的冠狀動脈血液供應急遽減少或中斷,導致心肌急性缺血、壞死,若無立即的急救跟治療很可能就會導致心臟損害影響心臟功能,甚至併發致命性心律不整,而導致猝死。

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表示,冠狀動脈要達到七成以上的嚴重狹窄,往往是經10至15年以上,逐漸在血管內形成動脈硬化斑塊。而造成這些斑塊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與家族史屬無法選擇之外,其餘因子都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因此絕非無法事前預防;然而有些因子像是連環炸彈一般,比如肥胖者,通常也會合併有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的三高症狀,而讓自己曝露在多重的危險因子下。


七個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

黃瑞仁教授指出,將危險因子控制到最低才是最佳防治之道,因為血管若沒有阻塞到一定程度,運動心電圖等未必能測得出來;若動脈阻塞已達五成以上,這時不論吃藥或運動,都只能延緩惡化的速度,在沒有施以手術介入的情形下,血管阻塞不會因吃藥而自然恢復通暢。黃瑞仁教授還強調,在7項危險因子中,若有3項或3項以上,就算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險族群,一定要積極防治才行。除了年齡及家族史無法改變外,他建議所有高危險群應從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著手,不抽菸,少吃,多運動,儘可能把血壓、血糖及血脂降下來。民眾可自我檢視下列七項危險因子,若符合高危險群定義,不論年齡為何,都應接受運動心電圖或核子心臟醫學掃描等檢查,以了解目前心臟血管的病變狀況:

一、年齡: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已經停經。臨床上,男性的確較女性好發、發生年齡也較早,特別要提醒的是,國內女性平均停經年齡是52歲,因此若在55歲之前就停經,那個時間點就符合年齡這項危險因子。

二、家族史:家族中曾有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缺血性腦中風。家族史必須扣除老化因素,因此指的是家族中男性在55歲之前、女性在65歲之前就罹患這些疾病,在嚴格定義的醫學研究,才算有家族史,但從民眾教育及預防醫學的角度,如家族中有人罹患上述疾病,均要更加小心。

三、高血壓:高血壓對健康的影響是全面性的,除了容易和糖尿病伴隨產生,還會使得腦部血管破裂或阻塞,造成中風;對心臟的影響包括心室肥大、狹心症、心肌梗塞而猝死;對大血管而言,也提高了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的機率;另外對腎臟的影響也要注意。

四、糖尿病:糖尿病容易造成大、小血管病變,也增加血管阻塞風險。

五、高血脂:三酸甘油脂大於200mg/dL(每百毫升血液超過二百毫克),總膽固醇大於200mg/dL、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俗稱「壞的膽固醇」大於130mg/dL;而高密度膽固醇也就是俗稱「好的膽固醇」,男性小於40mg/dL、女性小於50mg/dL,均為血脂異常的指標。

六、抽菸:抽菸容易導致血管硬化、阻塞,同時也會降低血中好的膽固醇濃度。

七、肥胖與不運動:肥胖可從兩項指標來觀察,一是身體質量指數(BMI),若BMI值在24至27為過重、超過27為肥胖;另外建議也要看腰圍,男性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就是肥胖。

至於運動,每周運動時間不應少於150分鐘,最推薦的運動就是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至於運動是否夠量,可用(220-年齡)x70%來推估自己的最大心跳數,每次運動應達到這樣的強度,否則不算達到運動的效果。

(關於預防心肌梗塞及急救,敬請參閱254期月刊本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