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怡(中文98)?圖/台北市校友會 提供
2010年6月,兩岸正式簽署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隨著新聞不斷的關注,台灣社會中也激起了許多質疑聲浪。而今,ECFA已走了2年多的時間,帶來甚麼樣的利與弊,更是需要後續觀察與追蹤,8月1日晚間,台北市校友文教基金會與台北市校友會請到經濟部參事徐純芳學姊,為校友介紹ECFA下的四項續協議之一─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很多人對ECFA都有恐懼感」徐學姊開門見山說道,但是學姊說,貿易一直都是台灣的命脈。近10幾年間,亞洲許多國家,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等10個國家成立東協自由貿易區,韓國與美國、歐盟、東協都已簽定FTA(自由貿易協定),彼此貿易可獲得進口稅和關稅減免優惠,FTA影響未來台灣銷往上述區域的產品,競爭力勢必將輸給韓國。在這一波波貿易動作之中,台灣慢慢被邊緣化,也預示著將損失更多的貿易利益。
台灣無法自絕於貿易之外,因為我們是一個海島型的經濟體,中國大陸是台灣出口的最大市場,日本則是第二大市場,許多關鍵零組件我們都從日本進口,美國排名第三,但最終的市場卻是在美國,台灣需要三足鼎立,才是最穩健的做法。ECFA提供了穩住大陸的條件。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符合一般國際由貿易協定通例,並兼顧兩岸特色,以幫助人民做生意,提昇國家競爭力為宗旨。目前中國大陸對我方整體開放的項目有80項,優於其他國家,甚至其中66項優於大陸與香港所簽訂的CEPA,而我方承諾開放64項,且64項中,有不少是先前即已承諾開放的部分。在陸方承諾開放清單中,涵蓋金融服務、資訊服務、展覽服務、線上遊戲、圖書進口、電影後製、藝術演出場所經營、海運、旅行社及旅遊等產業,我方開放部分則有印刷業、美容美髮及洗衣服務、殯儀館及火化業、運動場館營運、營造業、老殘照護、中藥材、演出場所等,從上述可看出,陸方所開放的產業提供我方更多利多。
對照先前社會上擔心ECFA後會不會讓台灣主權受到侵害?徐學姊解釋,依照我國現行規定,陸資必須在台投資20萬美元以上,始能申請2人來臺「從事經營、管理及執行董監事業務」,自陸資開放至今,在398件陸資來台投資案中,僅有216名大陸籍主管或技術人員來台,而雇用我國員工卻已達6771人,外界所擔心的勞工與專業經理人大批湧入的情況,並不存在。
外界也有聲音認為,我們的GDP僅增加1億台幣,沒什麼明顯助益,學姊解釋道服貿協議本就難以量化,許多創造出來的價值更是難以轉化為數字,無論如何,服貿協議台灣以小市場換大市場,划算!如我方單方面推翻兩岸服貿協議,以後與他國的談判又將如何展開?且面臨大陸市場拱手讓給其他國家的處境。兩岸的互動與合作,一直都考驗著雙方政府的智慧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