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您今天疼痛了嗎?

台北市校友會與文教基金會在6月20日合辦健康講座


⊙文/陳怡(中文98)?圖/張政文(工工72)、周純堂(國貿75)


長期疼痛是困擾您的問題嗎?身體不知名的疼痛是否隱藏著什麼警訊?為了增加校友醫學常識,促進身體健康,台北市校友會與校友文教基金會透過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學長商借工總場地,於6月20日舉辦「了解長期疼痛」講座,邀請國泰醫院神經內科黃柏豪醫師演講。

主辦單位台北市校友會楊民賢會長致詞歡迎校友蒞臨,並表示很感謝北區合經系友會的幫忙,才能請到黃醫師為我們演講。黃醫師學經歷豐富,曾到美國杜克大學醫院做交換學生,現在是國泰、台大醫院神經科的主治醫師,也是台灣神經科、重症專科醫師,一定能帶來活潑實用的演講。以下是演講重要內容:

疼痛是一種很複雜而又很主觀的個人不悅感覺。影響到我們的肉體、感覺及情緒。人體全身布滿感覺神經,當受到傷害刺激時,即發出疼痛的訊號,通過神經系統傳遞到中樞神經及大腦,從而喚起我們對受創傷的警覺。若不控制疼痛,讓疼痛持續不止,忍受疼痛的心理壓力及不安,會使身體狀況更為惡化。

疼痛分為傷害性疼痛及神經病變疼痛2種。傷害性疼痛以外傷或發炎所引起的關節組織損傷、肌肉骨頭受傷、手術後的疼痛以及內部器官傷痛為主,感覺悶悶、酸酸的,屬於比較鈍的感覺。神經病變疼痛是由於中樞或周邊神經受傷或功能異常所引起,每人感受不同,有尖銳、刺痛,刀子割、火燒等多種感覺。

本次演講以慢性疼痛為主探討,慢性疼痛指疼痛超過預期復原時間,組織傷害癒合後仍持續感受到疼痛達6個月以上,又分為癌症、非癌症、及神經性疼痛。

在慢性的神經性疼痛中,目前最麻煩也找不出原因的,就是纖維肌痛症候群。纖維肌痛症候群是中樞神經的疼痛處理功能異常,導致肌肉與韌帶、肌腱等軟組織慢性疼痛,罹患症候群患者,主症狀為長期全身肌肉疼痛、酸痛、僵硬,甚至一碰就痛,容易疲勞,睡眠障礙,患者常誤以為是身體疲倦而延遲就醫。根據調查,纖維肌痛病患中,高達71%的比例,在過去一年因纖維肌痛症狀而請假10天以上,29%的病患因為纖維肌痛症狀而無法正常工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目前可能的成因有許多,心理創傷、手術、神經系統不正常放電都可能是,建議從適當飲食(可能會加重疼痛的有咖啡因、硝酸鹽、糖、含有麩質等,應避免攝取)、規律運動(瑜珈、太極拳)、放鬆技巧(漸近式肌肉放鬆法,繃緊肩膀的肌肉,數到8後再放鬆,之後換背部、腹部、大腿、小腿等處的肌肉,以達到全身放鬆效果。)下手減輕症狀。

演講後,除問與答時間外,校友也分享私房的好睡小偏方,例如:睡前喝點小酒、練旋轉舞等,有助改善睡眠障礙。

P.S.讀者若欲詳知演講全程內容或有疑問需要請教,可上台北市校友會網站下載PPT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