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永旭(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兼任講師)
本次刊載社團法人廖永祥醫師之友會,邀請台大醫院耳鼻喉科專任教授柯政郁醫師於4月28日在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台福教會專題演講的內容,提醒我們如頸部出現硬塊,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良機。
台大醫院耳鼻喉科專任教授柯政郁醫師表示,口腔癌是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底、頰黏膜、齒齦、?部、及顎骨等。病理組織學上包括鱗狀細胞癌、疣狀癌、肉瘤、唾液腺癌、惡性黑色素細胞瘤等;另外有些全身性癌症亦有可能轉移至口腔,包括消化道癌症、乳癌、肺癌、肝癌、攝護腺癌、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等。其中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約佔所有口腔癌的90%以上。不同的口腔癌臨床特性不盡相同,以下我們主要將介紹的是與咀嚼檳榔習慣最有相關性的鱗狀細胞癌。
在口腔癌發生部位方面,也隨著地區不同而有不同差異。在歐美地區,以抽菸及喝酒為主要致病因子,口腔癌發生部位以舌部或口底為主,頰黏膜僅佔不到一成;但在以嚼檳榔為主要致病因子的地區,如台灣及印度,頰黏膜所佔的比例大幅增加,在台灣約佔4-5成,印度甚至高達8成。這可能與酒精液體較易影響舌下及口底,且舌下及口底黏膜缺乏角化保護層,穿透性較高有關;而檳榔嚼食,則須長期與頰黏膜接觸、磨擦,而易導致此部位的病變。
柯政郁醫師指出,根據衛生署2008年癌症登記報告,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居台灣男性10大癌症第4位,過去10年的口腔癌上升率更是男性癌症之首,菸酒、檳榔是首要致癌因子,由於好發年齡介於40至60歲,這年齡層男性又通常是家裡經濟命脈的來源。柯政郁醫師表示,從事頭頸部腫瘤學20年生涯中,常看到患者即使出現頸部硬塊,只因不痛,便不以為意,等到腫瘤逐漸長大,外觀明顯,才在家人或旁人的注意、關心下就醫,常已是癌症第四期(最後一期),儘管有的人亡羊補牢,積極就醫,完全配合醫師的診治,可是在經歷辛苦的大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後,仍然失去寶貴的生命,令人惋惜。
如果在上頸部的側面(第II區),尤其是在胸鎖乳突肌(俗稱大板筋)的內側,出現兩公分長的不痛腫塊,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大約有80%的機會是來自耳鼻喉領域的轉移癌症。
台大醫院柯政郁教授表示,要確認有無異常,首先要看鼻咽及口咽部(包括軟月顎、扁桃及舌根部)有無腫瘤,如果有腫瘤,便直接從鼻咽或口咽部做切片,可以同時做,或以後再做頸部腫瘤的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千萬不要馬上從頸部做切片,免得影響以後的療效。
台大醫院柯政郁醫師說,如果不幸鼻咽或口咽部的切片證實是鼻咽癌或口咽癌,便可診斷確定為鼻咽癌,或口咽癌合併頸部轉移,此時頸部腫瘤的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會是頸部轉移癌,須再次檢查鼻咽及口咽部有無病變。
台大柯政郁醫師提及鼻咽癌或口咽癌有一種特性,有時原發處的腫瘤很小,可是頸部腫瘤已經很大。如果仍無法找出原發病變,可再對頸部腫瘤做切片,以確定癌症的細胞型態,此時診斷便為「來源未明的頸部轉移癌」。如果耳鼻喉領域沒看到腫瘤,頸部腫瘤的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也是良性,便可考慮切下整個頸部腫瘤,病理報告大多是一種良性瘤。如果中頸部的側面(第III區)有不痛的大硬塊,可能是喉癌、下咽癌、鼻咽癌或甲狀腺癌的頸部轉移;在頸部後側方(第V區)的腫瘤,可能是鼻咽癌或甲狀腺癌的轉移,也可能是頸部結核,後者往往要做頸部切片才得以診斷;如果腫瘤是在下頸部(第IV區),尤其是左側,便要檢查或詢問病人,有無肺部、胃腸、泌尿系統或婦科方面的腫瘤,如果有上述的癌症,往往代表是以前癌症的轉移。如果是在下顎骨兩旁的下方有不痛的大硬塊,可能是口腔癌的轉移,也可能是頷下唾液腺的腫瘤;如果是在下巴正下方的硬塊,大多是良性的,比較不須擔心;頸部中央的下方(第VI區),大多是良性的甲狀腺腫瘤,此時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對診斷很有幫助。
台大醫院柯政郁醫師表示,總之,頸部若出現不痛的大硬塊是很嚴重的一件事情,會痛的腫瘤往往是發炎性的,比較沒有關係。至於表淺、比較小的不痛硬塊,也可以較放心,只要經過檢查,沒發現有癌症,便可追蹤檢查,腫塊只要不變大、變多,即使沒有消失,也可放心。
※如欲查詢原文完整版,請參閱 http://www.fcuaa.org.tw/
想更深入了解廖永祥醫師之友會及所舉辦活動場次時間,歡迎參考http://www.drliaw.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