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淑婷(EMBA99經管甲)
台商在中國投資,有許多是採用與台灣母公司較相同的生產模式及管理策略,由母公司統籌所有策略方針進行,但在中國不同的人文組織及物產資源條件之下,為能因應當地環境變化,需在不同的供應鏈策略以及如何因應市場多變化的環境在多面向的考量之下,規劃出最佳的競爭策略。
ECFA正式啟動後,台商於兩岸資源共享,採取兩岸供貨機制之下,因兩岸關稅的變化,將對採購進貨成本有所變化,也會因為ECFA的關稅影響,改變設備的採購方式。
機械製造業,在因應不同的市場需求及投資環境的變化,也就產生不同的運用及整合模式,企業在多變的環境中,必須建構在動態能力下讓資源優勢極大化。本處將研究發現結論敘述如下:
一、在ECFA的影響下,
對於台灣機械業的影響
?ECFA時期善用關稅優惠政策,後ECFA時期著重技術深耕
兩岸已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初期應善用此優惠,從市場面、生產製造面、研究發展面,運用兩岸分工互補合作,創造雙贏的局面。
後ECFA時期隨著關稅優惠的效益減少,台灣機械業需要深耕於技術研發創新,除了自行研發提升技術,尚可引入外資及借力使力引進先進國家技術來提昇技術,利用創新提升附加價值。
?差異化
大量生產一般泛用機種在台灣已是不可能的事情,唯有因應客戶特殊需求,甚至量身訂製的客製化,才能面對價格競爭來勝出。此差異化策略,台商中國廠最終也同樣需要面對,另需結合台灣廠研發技術,提升標準化機台的功能性,才能持續保有市場競爭性。
?拓展國際市場
銷售市場集中在中國大陸亦非長遠之道,分散市場就是降低風險的重要方法,新興國家經濟發展潛力雄厚,成長性佳,需求機器設備甚殷,長期來看中國台商機械廠,亦應推展國際市場,不可固守中國內需市場。
二、供應鏈策略對台商兩岸生產模式的影響
從供應鏈、採購差異、加工製程、利潤中心及設計理念等5項構面提出,分述如下:
?善用供應鏈差異,資源互補,通吃藍海及紅海市場
利用兩廠市場區隔及生產模式差異,中國廠以生產中國內需市場及低價需求的紅海市場,行銷較低成本的標準規格化機型,台灣廠專注於客製化機台,資源充分利用,擴大佔有市場,提升競爭力。
?批量採購,降低採購成本,重視供應商關係維持
整合兩岸採購需求及供貨鏈環境的不同,執行批量採購,增加獲利空間。
當公司採購模式改變,供應鏈結構跟著改變,企業的供應商關係維護也相對提高,企業必須滿足原供應商基本需求,才能與供應商維繫良好關係,保有談判籌碼。
?製程整合,增加採購價值來源
善用公司內部供應鏈資源,提高中國廠生產加工設備嫁動率,擴增中國廠獲利,並降低台灣廠委外加工製程、工序時間及成本,增加採購價值來源。
?本位主義影響經營績效表現
兩廠經營團隊面對經營績效的壓力,難免固守本位主義,當影響各自利益時,會發生內部效率遞減的情形,影響整合意願,進而降低整體績效。
?設計理念取得共識,整合績效
在整合效益極大化的前提下,設計的共用性越高,產生的效率能達到最好。
兩岸的整合需建構在資源能力極大化及內部競爭衝突最小化的前提下,方能創造最大的合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