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集人:張立義學長(銀保59)
⊙文?圖/周筱玲(元大寶來期貨副董事長;金融主管畢業校友聯誼會會長,國貿76)
自19世紀中葉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創立以來,期貨市場已有150年的歷史,但期貨市場的快速發展還是在70年代金融期貨出現以後的事情,而近二十年來,衍生性商品在金融財務世界已變得越來越重要,商品種類涵蓋八大類商品,且拜科技之便,交易時段也拉長至24小時。若由近10年多來的期貨與選擇權交易量來看,2001年全球期貨和期權交易量約為44億口,2011年達到歷史高點249.7億口,成長了467%,其中除了受經濟危機影響,全球期貨交易量唯一出現負成長的年份是2009年的-1.67%以外,其餘年份均呈現正成長,顯示期貨與選擇權的交易日趨頻繁,已是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商品。
美國期貨市場的優勢與利基
美國是全球期貨市場最為成熟的國家,也是其它各國期貨公司在改革和發展中效法的主要目標之一,而美國期貨業為何能在全球居於領先地位,實其來有自。首先,美國針對期貨的風險特性制定了較為完備的監管法律體系,現行關於期貨的法律條文已對期貨交易作出詳細規定。第二,美國對期貨市場實行宏觀層面的監管,提高了期貨市場參與者的自律性。第三,美國的期貨公司經過相互併購重組後,專業性與競爭力都大幅提高,在全球期貨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後,美國商品交易所的商品種類繁多,涵蓋各個領域,為期貨市場的參與者提供了足夠的交易選擇,進而滿足了整體市場的需求。因此,綜合立法、監管、專業度和完整性的考量因素來看,都是美國成為全球期貨業標竿的基礎。
亞洲期貨市場的崛起
全球期貨業現今仍以歐、美的期貨公司和交易所居於核心地位,但近幾年亞洲市場崛起,根據國際Futures Industry雜誌統計,自2010年首季起,亞太期權業務量超越北美,市佔率達39.6%,位居全球龍頭地位(如圖1所示),超越排名第二北美區的32.60%,及第三名歐洲區的20.10% ,顯示亞洲期貨市場以黑馬之姿展現無比潛力。
兩岸期貨業的相輔相成
2012年1月至8月間,台灣期貨交易所總交易量達1.03億口,據美國期貨業協會(FIA)統計為世界排名第20名,超越鄰近的新加坡及香港(圖2),另一方面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期貨市場各擅所長,大陸以商品期貨為主,台灣以金融期貨為主,可見兩岸市場具互補性(圖3)。
台灣鄰近中國,具備金融市場發展成熟、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高,資金充沛且成本相對偏低,以及證券市場活絡等優勢,且台灣期貨業不論在風險控管、資訊建制、CTA及海外期貨市場均較大陸早開放,如何利用這些優勢在兩岸間互創雙贏局面其實是大家可以共同思考的問題,雖然兩岸金融相互投資的法規限制仍在,但或許在台灣加入ECFA後,可借由繞道香港進而取得與中國期貨商的合作,將台灣的金融期貨與中國的商品期貨發展經驗相互交流,促進兩岸投資人對大中華的區域金融商品興趣;在業務拓展與技術交流方面,台灣在自營、投顧、期貨經理、期貨信託業務的成功經驗也有利於中國期貨業未來相關業務的開展,而後台作業系統包括交易機制、資訊系統、風控機制與客戶服務也是可以相互合作的重點項目。
因此,未來期貨市場的發展趨勢應仍朝向不斷地推出新商品、期貨交易所相互整併擴大規模經濟與全球化的三大目標前進,長期而言,中國期貨業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不論是新商品的上市或是新種業務的開放,對於兩岸期貨業都會創造出新的合作契機,台灣若能利用現有優勢,積極參與中國期貨業的發展,則有利台灣提升期貨市場國際競爭力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