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01年 月 日
⊙文?圖/陳蓓蓓(會計59)
從小學階段開始,家長已為子女規劃好將來該進入某個名牌大學,就讀什麼科系,畢業後進入研究所或先工作2年,再回學校修一個專業碩士學位,更有一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已把醫學、法學、工程的博士學位,作為子女讀書的終點。
你所想的別人也會想,你所要的別人也想要,但是優等學府名額有限,心想未必事成,競爭、淘汰,優秀者勝出。以今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申請人56,000人,錄取12,000人,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申請50,000人,僅錄取10,000人,錄取比率為20%,研究所更是艱難。
要瞭解大學是依據什麼標準在挑選學生,一、學術成績;二、課外活動;三、人格特質。
申請大學學術成績是高中九年級到十二年級在校課業成績(Grade Point Average-GPA)及標準考試,如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 SAT II, AP(Advanced Placement), 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等,這些成績佔45%-50%,課外活動25%,人格特質25%。
申請研究所也是一樣,在大學的學術成績加上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 及TOEFL(The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等佔50%,課外活動及人格特質各佔25%。
亞裔學生對學術成績最有辦法,要拿全A的成績不難,但是這不是全部,另外的50%才是重點。所謂課外活動佔25%,大學看重的是團隊合作、領導才能、創新、研究、整合、協調的各項能力,反映學生對生活與學習的熱愛,長期的鋼琴或其他樂器的訓練、音樂、舞蹈、才藝等項目得獎記錄,老鷹級的童子軍,在社團擔任主席,會長或重要核心成員,學術科學競賽得獎或入圍,文章發表於全國性報紙,參加演講或辯論比賽,各式體育球類活動等等。這些都是教室以外的各項活動,從中找到成長及進步的空間,也是錄取考量的重點。
最容易被華裔家長忽略的,是人格特質25%,傳統的中國人,只要在校成績好就是好學生,全部精力都在學業及考試成績上,在人格特質上繳了白卷。
西方美國文化重視的是一個人的社會道德觀、責任感、獨立自主、對於承擔國家及社會的使命,敢於挑戰傳統觀念,並具有良好的溝通及表達能力,尊重女性、弱勢團體、兒童福利、關心人權、生命、自然資源、環保、宗教等。西方文化是以個人為主,直接面對社會與國家,凡事有參與、有意見,重視自己的權利,也重視社會的責任。
亞洲的文化是尊師重道,尊敬長輩,重視家庭倫理道德,孝以順為先,父母的意願常凌駕在子女自主之上,顯得亞裔學生不夠獨立,沒有主見,注重家庭責任,卻不敢承擔社會責任。學生遇到事情不敢做決定,凡事以父母的意見為主,申請大學選校、選系、畢業後選工作、就連配偶還要長輩的指點或同意。
學校如何去評斷課外活動及人格特質?重點就是那一份個人自傳(Personal Statement),一定要在此好好發揮,把你曾經參加過的課外活動詳細敘述,所有的過程,以及成果,好好呈獻出來。在自傳中更要表現出自己是能獨立思考,勇於負責,有一顆關懷社會的心,做事持之以恆,有熱情,有誠懇,並有道德勇氣,同時有創造力,執行力,溝通力,能創造美好的生活。
如果能給自己的子女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再選對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塑造孩子成功的人格特質,成績好固然重要,但性格態度,人品觀念好,卻可受用一生,優秀的學業成績,有深度的課外活動,再加上令人尊重的人格特質,一流的高等學府,任你隨意挑選。
(因每期月刊只有1,000字的篇幅,故無法包括全部資訊,如想詳細詢問,歡迎來信。e-mail:peipeihse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