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台北市校友文教基金會&台北市校友會》 肝病知多少 邀請臺大醫學院臨醫所所長高嘉宏演講
肝病防治專題吸引許多聽眾到場

民國101年 月 日
⊙文/陳怡(中文98)?圖/台北市校友文教基金會 提供

肝病,以前稱為台灣人的國病,肝病種類分為病毒性、藥物性、酒精性、其他等,台灣B型肝炎盛行,如何預防與治療早已是重要課題。台北市校友會與校友文教基金會於10月23日,共同邀請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高嘉宏所長演講肝病防治議題,高所長為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暨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專長研究肝的相關疾病。

公筷母匙防「A」肝
台灣主要好發為病毒性肝病,肝癌更是高居台灣地區癌症死亡原因的第2位,病毒性肝炎分為A、B、C、D、E五種,A型肝炎經由糞口傳染、食用污染、受感染的水及食物,及血液接觸,所以A型肝炎好發於衛生條件不好的地區,海鮮、貝類、蝦、蟹常是感染來源,通常都因生食及未徹底煮熟,最容易傳播的途徑就是小吃攤進食與餐廳聚餐,好在急性A型肝炎常會自然痊癒,對生命較無威脅性。

肝的惡化分為三部曲,都是從肝纖維化開始,未治療或未好轉便惡化成為肝硬化,最後演變成為肝癌。據統計,台灣地區40歲以上成人中,約有90%曾受到B型肝炎感染,B型肝炎易經由血液感染,打針、穿耳洞、共用牙刷都是傳染途徑,B肝無法自行痊癒,只能用口服藥或是打干擾素治癒,台灣從75年7月開始,新生兒全面施打疫苗後,B肝帶原率下降至1%。

在台灣,C型肝炎好發地為苗栗、嘉義一帶,又細分為病毒基因1、2、3型,透過血液或體液感染,尤其多重性伴侶者或性工作者、醫療人員為高危險群,鄉下情況又比都會區嚴重,因為醫師品質參差不齊,「赤腳醫生」對於衛生及傳染部分不注重,如果C肝治療得宜,可十分有效的預防癌症,甚至可讓已纖維化的肝臟「軟」回來。

高醫師強調,保肝十大守則如大家所知,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食物、注意飲食、飲水衛生、不亂服藥、疫苗接種、不吃含黃麴毒素的食物、不嫖妓、不抽煙喝酒、不要注射毒品、避免刺青、輸血,共用如刮鬍刀、針頭等物品。聽眾也針對肝提出疑問,例如脂肪肝是否可逆?藥物過敏是否引發肝指數過高?為何B肝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男高於女2倍?高醫師指出脂肪肝只需減少體重8~10%就會改善。藥物過敏的確會引發肝指數過高,普拿疼就是其一,但會不會引起肝指數過高因人而異。B肝患者罹患肝癌風險男高於女,跟雄性荷爾蒙分泌有關,B型肝炎病毒對性荷爾蒙較敏感,並不是以性別區分。

台北市校友文教基金會張立義董長與校友會楊民賢會長,共同感謝高醫師撥冗演講,渡過豐富的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