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家族祖訓:忠與孝 一探霧峰林家勵志風華
文/陳書芸.攝影/許惠娟(經管100)、張連成(經管103)、霧峰林家
林銘鐔 學歷:
逢甲大學EMBA文創 101
逢甲大學工業工程系69年
現職:
霧峰林家下厝管委會副總幹事
逢甲大學工業工程系友會常務監事
經歷:
美國德州LITEX公司品管工程師
育偉皮件公司負責人
武漢容暉公司總經理
林銘聰學歷: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109級
中興大學化學系
現職:
日日昇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洪霞文化交流協進會 執行長
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 常務理事
台中市大屯社區大學 講師
經歷:
深圳市鈴鹿裝飾設計工程 董事總經理
艾莉絲文化創意(深圳) 執行董事
深圳市廣師傅飲品 執行長
深圳臺商協會南山聯誼會 常務副會長、連鎖委員會 執行長
聞名的「臺灣五大家族」,包含有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其中家喻戶曉的霧峰林家,是台灣歷史上舉
足輕重的家族,舉凡林文察、林朝棟、林祖密、林獻堂、林朝崧、林幼春等知名人物,對台灣建設、教育貢獻等功不可沒;在文學運動
與民主社會發展更對台灣影響深遠至今。本次專訪林家第九代兄弟(下厝後代)兄弟—林銘鐔、林銘聰學長,他們經歷了921大地震,見證
修護、保存的經過,告訴我們辛苦艱難的重要過程。
林家初來乍到台灣地 汗馬功勞 庶民成官
霧峰林家祖籍來自福建漳州平和縣,其第十四代—林石先生,便是來到台灣的第一代。林石因家境窮困,17歲時聽聞台灣有肥沃的土地
、富饒的物產,1746年與鄰居一起來台移墾,在那資訊並不發達的年代,一個年輕人抱著改善家中經濟的孝心與雄心出發,無疑是場充
滿未知的冒險。
初來乍到,林石初始落腳在彰化打工,輾轉來到大里杙定居,努力工作成家,直到1786年因林爽文事件被牽連,多年的努力毀於一旦,
最後入關致死;1789年第二代媳婦黃端娘帶著兩位兒子一路輾轉到阿罩霧(今霧峰)頂竹圍定居。
第五世的林文察與林文明兩兄弟,是開創霧峰林家大格局的兩位先鋒。1854年林文察於偶然機會之下被徵召到基隆參與平剿小刀會戰役
,他們召集鄉勇200名,自備糧餉,抱著感恩愛鄉與勇敢過人的精神,在這場戰役中立下戰功,1858年從庶民身分晉升為游擊。「時代
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1859年林文察被徵調至福建、浙江一帶,協助參與平定太平天國之亂。1859年至1863年之間,他有勇有謀
從太平天國手中奪回無數城市,樹立輝煌戰功,因此從一位游擊小官職一路躍升參將、副將、總兵,乃至福建陸路提督,同時兼任水師
提督一職。當時全大清帝國僅12位陸路提督、3位水師提督,林文察同時擔任兩個職位,軍事成就臻於顛峰。林文明亦是從把總、參將,
而到二品副將。
林家對台灣的貢獻不僅在於軍事戰績,也包括日後的公共建設、造橋、修路、交通等。第六代的林朝棟再次把霧峰林家推高一層樓,率
鄉勇於中法戰爭中立功,戰後台灣建省,便隨首任巡撫劉銘傳協助進行台灣各項現代化建設。第七代林祖密參加中華革命黨,追隨孫中
山先生討袁,擔任閩南軍司令,後又擔任大元帥參議與侍從武官,為國家赴湯蹈火。
才氣非凡 文化社會運動、台灣文壇的佼佼者
文學方面,從第六代林朝崧開始展露頭角,是林家往文學發展的一大重要人物,他帶動堂弟與侄兒們在文學領域進展,與林幼春、賴紹
堯於1901至1902年間創立「櫟社」詩社,是林朝崧對臺灣文化最重要的貢獻。林幼春更被譽為台灣三大詩人之一,19歲時創作《諸將》
六首詩,紀念台灣抗日的相關人物;「南強詩集」包含400多首漢詩、10多篇散文,被譽為臺灣古典文學「抗日精神」的典範之作;《
台灣通史》的作者連橫稱讚林幼春有如詩聖杜甫般「詩史」的成就;梁啟超稱他為「海南才子」;他同時也是文化社會運動者的領頭羊
之一。
第六代林獻堂,為不讓日本總督府蠻橫管理,他領導臺人赴日本東京申請在台灣設置台灣議會,雖然歷經15次的失敗,但是已在臺灣人
心中種下重要的種子。他與林家同輩兄弟,聯合全台士紳向總督府請願,申請設置臺中中學校的意願,於是1915年臺中中學校成立(今台
中一中),後又在霧峰創辦萊園中學(今明台高中)。他與兒子林盤龍成立一新會,在社區營造與尊重女權方面踏出重要的第一步。
園林與宅邸建築 重現昔日林家風華樣貌
1985年霧峰林家宅園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家古蹟。1837年第四代兄弟分家,大哥林定邦一支往後發展稱為「下厝」;二弟林奠國一支往後
發展的則稱為「頂厝」。下厝目前稱為「宮保第園區」,包含有宮保第、將軍府、大花廳、草厝、二十八間等五個建築群;頂厝目前包
含有景薰樓、蓉鏡齋、萊園,萊園即是所謂「林家花園」,住宅面積約是30000平方米。
林家建築群全部都是「榫卯結構」,完全不用到任何一根釘子。歷經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上下左右劇烈搖晃,造成嚴重毀損,對建
築物是極大的傷害,於是2003年再次修護,直到2008年完工,2014年開放參觀。
下厝的建築群,1837年的草厝,是霧峰林家的起家厝。1858年,林文察進入官僚體系,興建新大厝(今宮保第第三進)及二十八間。林
朝棟在1870年起,陸續建築第一、二進與四、五進,並於1890年興建大花廳。林文明則於1864-1870年建築將軍府。
頂厝的建築群,1887年林文欽將草屋改建為蓉鏡齋。景薰樓則是林奠國於1864至1867年完成第一落內外護龍、正身及景薰門樓。林文鳳
在1883年建築第二落正身與護龍;林文欽接續建築第三落正身與護龍,至1899年完工。萊園則是1887年林文欽興建五桂樓,初稱步蟬閣
;林獻堂於1905年再次修建五桂樓,成為中西合璧式的風格建築。
穿越時光 一探「宮保第」必賞典藏
宮保第第二進的「春秋又八千」匾,是臺中中華會館邀請書法大師楊草仙所寫,為林朝棟夫人楊水萍81歲祝壽詞,楊水萍在劉銘傳開發
撫番過程,曾經立下傳訟一時的偉大事蹟。第三進的「德同再造」匾,是劉銘傳清丈田賦過程衍生的施九緞事件,彰化燕霧二十四庄的
百姓感念林朝棟的協助,合資贈送給林朝棟。
「大花廳」是霧峰林家的交誼中心(今私人招待所),林朝棟建築於1890-1894年,這裡是林家宴請客人、觀賞戲劇、會議的場所,全台唯一福州式戲台,亦是全台唯一設置在家中的戲台,做工相當細緻美麗,除了北京紫禁城,幾乎很難找到如此精緻的戲台。大花廳第三進柱子有馬英九前總統提詞「三代民族英雄,百年臺灣世家」,馬總統有感林家先人為國家社會做的貢獻;貴賓廳有清代同治皇帝賜「文朝資正義武德在奇功,大鼎銘昭著元常紀偉庸」對聯,林家後代以此對聯排家族譜名。後面還有一副北宋蘇東坡的名句對聯「斗酒縱觀廿一史,鑪香靜對十三經」,是林幼春請他的老師梁鈍庵所寫。大花廳第三進走廊虎邊牆壁有一首詩《席上觀具有感》,這是林幼春23歲(1902年)的作品,基材是整塊的檜木板,隸書書寫者是中國醫藥大學榮譽教授陳中庸,說明是由逢甲大學戴瑞坤教授所寫,所有的字都是手工雕刻。
林家傳承祖訓:忠與孝
在台灣許多地方,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留下美麗的閩南式建築,但霧峰林家更令人讚賞之處在於,這是一篇家族的勵志故事。了解其先人
在國家社會動盪時,奮不顧身挺身而出,招集鄉勇,自備糧餉,為國家社會盡一份心力。當社會被異族統治時,林家先人不僅在文學作
品討伐,更是實際發動帶領有志之士,一起為這片土地而奮鬥。林銘鐔學長的胞弟林銘聰學長,長期閱讀與鑽研兩岸有關霧峰林家之相
關書籍與研究,目前也正在進修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對他來說,這是家族帶給他的一份使命感。
「忠與孝」是霧峰林家的傳統精神,在宮保第第二進有兩幅壁畫代表,在時代不斷前進的過程中,忠孝精神仍然一直是這個家族的堅持
。「武起三代英烈忠孝承祖訓,文振八代衰靡節義誥兒孫」可說是霧峰林家最好的詮釋,將霧峰林家的精神持續流傳、悅人耳目,讓這
些故事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