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夕陽產業傳說全球第七大紡織出口國
文/陳書芸攝影/周純堂(國貿75)、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學歷:
逢甲大學 紡織工程學系 工學士(71年畢業)
日本國立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大學院 機能科學 專攻工學碩士
日本國立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大學院 工藝科學研究科 專攻工學博士
現職: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所長
經歷:
中華逢甲大學纖維與複合材料協會 理事長(迄今)
台灣產業用紡織品協會 副理事長(迄今)
台灣智慧型紡織品協會 副理事長(迄今)
中華民國紡織品研發國際交流協會 常務理事(迄今)
中國文化大學紡織系 教授(迄今)
台灣紡織產業在民國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60年代茁壯發展,使當時大學的紡織相關科系相當熱門,至今仍是台灣經濟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產業。本次專訪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以下簡稱紡織綜合所)所長李貴琪,溫文有禮的氣質,說話不疾不徐、有條不紊,是位投入紡織領域超過30年的專業職人。
赴日求學培養專業 台灣紡織產學積極合作
李學長民國71年畢業於紡織系,大學期間深受系爸爸(創系主任)林宗華教授薰陶,追隨系爸爸的腳步到日本留學,大學與服役期間都不間斷地修習日文。役畢便獨自赴日尋找學校就讀,先是到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的實驗室當旁聽生,一年後正式考進機能科學研究所,兩年順利拿到碩士學位,回台灣先後進入文化大學紡織系任教與工研院材料所工作。後來京都工藝纖維大學成立博士班,李學長再次赴日攻讀博士,三年後成為該校第一屆博士班畢業生。回到台灣仍繼續於文化大學任教,鑽研紡織工程,後因緣際會經逢甲大學學長、姊推薦進入紡織綜合所擔任所長至今。
「從大學到現在我都一直在紡織工程領域中,因此也希望就讀紡織相關的學生及專業人才能在台灣的人才市場中被培育,促進紡織技術發展。」一生致力於紡織產業。而今年六月底紡織綜合所也舉辦了第三屆「2021臺灣紡織研究論文發表會」,三年以來累計的投稿篇數逾200篇,促進了產學與跨領域的交流,而台灣紡織產業人才需求量大,如何將人才引進並留住在產業裡是紡織綜合所一直致力的業務範圍。
台灣紡織產業競爭力 兼顧創新、數位、永續
紡織綜合所起源於西元1959年,為配合台灣紡織品外銷政策而成立「台灣紡織品試驗中心」,以我國紡織品原料進出口之品質檢驗與控管為主;1971年台灣人造纖維蓬勃發展,更名為「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協助產業技術升級轉型;2004年因應產品少量多樣化、快時尚趨勢中提升台灣紡織產業競爭力,再次更名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至今。
目前紡織綜合所以創新、數位、永續為發展業務主軸。台灣紡織產業以出口導向,目標市場為全球,因此在創新的過程中,紡織產品與技術除了發展高附加價值與差異化,還須兼顧產品規格是否能被國際接受,且能引導市場。李學長表示:「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這是台灣紡織產業要走的路。」
數位化面如工廠中利用數位機上盒串聯每個工段資訊,大幅降低製造工時;人工智慧也運用於機器數據運算自動學習控制產出,尤其在少量多樣的趨勢中,透過數位化快速因應市場多變需求。永續經營面顧及紡織技術與環境平衡,因此許多國際品牌對材料與終端產品的環境保護要求會推動各國材料供應商,從源頭控制材料、製成端精準耗能加工。紡織綜合所協助國內紡織業者新材料開發、了解國際品牌規範、驗證環保材質流程等。
台灣紡織產業目前概況 高價值技術成績亮眼
紡織產業對台灣經濟貢獻舉足輕重,高水準的技術在國際市場上也是備受矚目。目前國內有4391個紡織業者,超過15萬的紡織工作者,2020年紡織品出口值達75億美元,進口值達33億美元,貿易順差約41億美元,是我國第四大創匯產業,也是全球第七大紡織品出口國。「台灣紡織是面對全球的市場,國內持續以本土紡織業者的研發、營運中心設立為主,生產基地遍及全球。」李學長表示,台灣也是紡織關鍵材料出口大國,聚酯、尼龍出口量全球排名第三位,並且在全球機能布料供應中,台灣佔高達七成,例如:回收寶特瓶紗、運動吸濕排汗、戶外用品等。
紡織綜合所2020年有4項作品獲「iF設計獎」分別為RFID紗線(RFID for Circular Fashion)、PEI織物(PEI Fabric)、高間距織物(2.5 Weaving Machine)以及第三度獲金獎的布花園(Urban Smart Fiber Soil),在全球印刷博覽會中以單向導濕噴塗技術獲「創新傑出獎」,在捷克第六屆創新獎中以與捷克VUTS公司合作之3D立體織機獲「夥伴類首獎」。於國內以先進功能纖維紡織品關鍵技術開發計畫獲經濟部「科專成果表揚」的「優良計畫獎」,以高值化機能性不織布技術獲「傳統產業貢獻獎」;在「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獲發明競賽獎,金、銀、銅各一面獎牌;原料部替代役男江若誠副研究員獲績優役男第8名。
新冠疫情對我國紡織產業之影響
2020年3月因新冠病毒全球經濟受到重創。同年5月紡織綜合所針對國內紡織業進行<台灣紡織產業因應疫情危機之未來發展問卷調查>,調查顯示有94%的受訪者第二季訂單遭到嚴重衰退,訂單遭客戶取消、延遲交貨、延後付款等。因此,紡織綜合所協助本土業者與海外客戶協商,不論是訂單、付款條件調整等,也與業者企業內部員工協商工時與產量調配等相關因應措施,從中取得各方平衡。
因應國內防疫物資短缺,許多業者紛紛投入防疫織品生產,紡織綜合所協助業者技術轉型、了解隔離衣與防護衣的規格與規範、車縫與防水貼條技術等,保障防疫織品的品質與防護力。除此之外也鼓勵在防疫織品上創新,如:具抗菌效果的衣物、防護衣穿著更加舒適與方便、利用智慧製造壓縮工時等,使業者在疫情期間能繼續維持公司營運,紡織綜合所也密切關注海外相關標準與檢驗單位,未來帶領業者走向國際。另外,在無法與客戶見面、看到實體產品的情況下,紡織綜合所協助國內業者產品行銷模式轉型,將實體轉換虛擬化,讓客戶、消費者清楚產品細節。
2020年初,紡織綜合所成立戰情室蒐集全國口罩產能即時資訊提供給經濟部,以利產能調配,掌握原料配給達到充分利用產能。經濟部投入1.8億在國內增設60條口罩產線,結合各政府單位,讓原本全國一日180萬片口罩的產能提升至一日生產逾2000萬片,除了能供應國內需求還能捐贈他國。賴清德副總統更是特地造訪,另有蔡英文總統署名之防疫國家隊獎章頒發予200多位同仁,以感謝在疫情中的貢獻。
聯合各政府單位、學界 紡織人才積極培育
紡織綜合所在人才培育工作積極不斷,與工業局合作「DIGI+ Talent 跨域數位人才加速躍升計畫」邁入第5年,已培育102位大學及碩士生,由紡織綜合所提供專業知識,讓來自各領域的學生學習並嘗試結合自身專業,藉此提升多元跨域人才投入。與科技部合作培育產業高階人才,透過研習為紡織業者媒合專精人才需求。勞動部以協助失業、二度就業者為主,透過職訓課程培育實務操作技術,兩年內已輔導60位學員進入紡織業就業。與民間美國摩根大通銀行每年舉辦「紡織就業快速列車」,參與族群第一期以失業、待業年輕族群為主,第二期擴增至大專院校在學生445位,第三期以大學準備畢業、待業族群為主,更是期望能將紡織相關科系學生留在紡織產業中。
亮眼的紡織技術是台灣的驕傲,打破夕陽產業傳說,紡織業一直是台灣經濟的重要角色,從生產製造到高附加價值發展,在每個階段以不同的姿態轉型、前進著。李學長鼓勵紡織相關科系的學生,更鼓勵跨領域人才投入,成為台灣紡織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