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間室裡的陪伴 巨塔外的微光
文/陳書芸攝影/許惠娟(EMBA經管100)、郭于誠(EMBA高階105)
學歷:
逢甲大學 EMBA 高階105
國立陽明大學 生醫影像暨放射科學研究所 博士
高雄醫學院 醫學系 醫學士
現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癌症中心放射腫瘤科 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 放射腫瘤學科 助理教授
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放射腫瘤科 主治醫師
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副主任
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
美國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研究員
前彰化秀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癌症中心主任及醫學教育部部主任
「醫生」也許在「大家眼中」,他們從小前程似錦、成績優異、被賦予期待,就業後行醫天下、眾目具瞻,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然
而,光鮮亮麗的背後,是什麼原因造就他成為醫生,或許是求學時期的他就對醫生懷抱憧憬,又或許僅是家人或社會對他的期待;但有
一天,當他正式穿上白袍,進入醫院開始接觸病患,不論帶著怎樣的初心,在真實面對人類的生死交關、離別、悲傷、無助、恐慌時,
他又會如何重新定義、看待自己的職業他會做出甚麼樣的改變
白袍的路上 課本裡找不到的答案
從小在屏東長大的郭學長,原本以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為第一志願,但在大學聯考那一年,因著優異的成績與家人的期待,便
進入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就讀。「當時的年代,望子成龍進入醫學系,可以給自己與家人更好的生活是很普遍的想法,而當時自己也不排
斥醫學系。」但進入醫學系的第一年就被課業轟炸的苦不堪言,巨量的學科資料要全部擠進腦袋裡,彷彿是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看著
身邊力不能支的同學休學,自己也曾考慮轉系,但終究還是咬緊牙根,繼續完成醫學系的學業。
「真正改變我的看法,是畢業後進入醫院,實際與病患接觸的過程中,我才發現『醫生』跟我『原來想像的』完全不一樣。」郭學長語
氣簡單、平靜、穩定,但充滿真實感。當病患身心感到痛苦、煎熬,病患家屬所面對的難處,震撼地出現在眼前時,永遠不會忘記,那
是生命,不是課本,更不是考試的標準答案。在求學過程中曾經不感興趣,甚至討厭自己的科系,但是甚麼原因造成討厭是不合適的學
習方法是追求制式的標準答案是大環境的期待當時根本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直到面對病患,「是病患用他的生命教會了我什麼是
醫生」,郭學長重新審視自己並賦予「醫生」新的職業價值。此外,郭學長也發現醫學與其他領域並不衝突,並分享身邊幾個跨領域的
例子:有位學長醫學系畢業後考進成大電機系碩士班,畢業後將電機與醫療技術結合;另一位同學,實習醫生畢業後,先後赴美國康乃
爾大學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憑實力從擔任研究助理到研發藥物取得專利,目前已在美國成立公司。
進入逢甲大學EMBA 白色巨塔外的啟發
高雄醫學大學畢業後,郭學長曾在北醫、中國醫擔任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巨大的白塔中,醫療人員為著病患繁忙的日子與工作裡,不
禁再次思考,醫生似乎不只是「行醫」。恰巧,輾轉透過朋友介紹,郭學長來到正在尋覓主管醫師的彰化秀傳醫院,於是接下三個主管
職,身負醫療、臨床、教育、行政等各方面醫院品質提升的重任,又適逢秀傳醫院四十年來首次申請醫學中心評鑑。因面對繁瑣的醫院
內部結構與管理工作,決定尋找外部經營管理學習資源,於是申請逢甲大學EMBA就讀。「在EMBA班上可以認識許多不同領域的學長姊
,在他們及老師身上學習經驗、打開眼界。」雙管齊下將所學的運用於醫院管理,改善內部結構,進而提升醫療品質,突破科別業績,
帶領醫學中心評鑑進入決賽,雖未獲最後的勝利,卻已為彰化秀傳醫院帶來翻然改進的一大步,也是逢甲EMBA引以為傲、鮮見的醫師
學生。
踏上「改變」 台灣漢和國際精準放射醫療協會
「學習改變」是逢甲大學EMBA鼓勵學生成長的關鍵之一。郭學長分享人都是害怕改變的,但是當試著了解、學習改變後會發現,其實改
變沒有想像中恐怖,而能安於並享受改變。從彰化秀傳醫院回到中國醫,郭學長仍希望持續做「改變」的事情,並且傳承。長期面對癌
症病友,看見病患及家屬,容易在毫無心理預備得知病情的情況下不知所措而亂了腳步、望風扑影的尋求醫療資源,導致即使花費龐大
的開銷與精神,仍不見病情好轉。看見病友、家屬及一般民眾需要有效尋求醫療資源的概念,郭學長與幾位志同道合、各有專業的醫師
朋友們成立「台灣漢和國際精準放射醫療協會」(以下簡稱台灣漢和),盼望能協助罹癌的弱勢族群,致力於精準放射醫療之相關研究、
教育諮詢與患者之經濟補助等相關事宜,而協會的發展得到日本京都大學與大阪醫科大學專家資源的大力支持,利用國立清華大學原子
爐進行醫療研究。如此日台雙方密切的群策群力之下,是協會名稱「漢和」二字的由來,團隊醫師以恩慈療法的方式協助治療超過100
位海內外個案。另外,清大因使用原子爐進行臨床醫療與醫學研究之貢獻,獲教育部同意其具備申設醫學院資格;2020年,新竹縣政府
衛生局破例核發高階醫療器材許可證給尚未有醫學院的清大原子爐。未來,台灣漢和也將繼續與清大及其他機構互助研究發展與病患治
療。
同理民眾端、醫療端之間不同的需要
台灣漢和以「引路是行善的最高境界」作為指導方針,致力於舉辦醫療知識普及的推廣教育課程、講座,提供一般民眾、企業認識癌症、
癌症病情輕重緩急與醫療方式的配合或選擇,保健、健康食品的辨別等。「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能將資源運用在刀口上,而台灣漢和也
是如此,希望資源能精準有效的運用在我們負責的個案。」當年剛從台北來到台中行醫時就發現有許多病患由於交通不便而放棄治療,
為協助個案尋找住處卻四處碰壁;幸運的是,2020年偶然的機緣下,得知伊甸基金會由善心人士提供的公寓成立了伊甸愛心棧,于是雙
方合作,將愛心棧的使用效益發揮到最大。「知行合一」,資源互相有效運用,提高社會既有資源使用率,產生交叉相乘的效益就是台
灣漢和的價值觀與使命。
郭學長也到許多醫院為醫護人員開辦「全人醫療教育」相關講座、工作坊。在整個大環境與體制下,醫療端與病患端之間的期待落差,
而容易產生雙方不滿的情緒。藉由經營管理領域中的啟發,學習同理雙方的感受,希望分享給同行人員,不論是工作心態、專業技術、
面對患者,甚至大環境,能從自己內心重新有不同的角度思考與啟發。
白袍之路的風景 來自前往「看見需要」的路途
「醫學背景出身的我,到逢甲大學EMBA接受經營管理的訓練和啟發,但換個角度想,企業端是否也有需要醫學知識或思考邏輯的可能性
」就像從小兒科醫師轉職大立光執行長的林恩平。醫學追求真相、小心謹慎,企業追求效率、利益最大化,當兩種思考模式互相交流時
,相信能產生不一樣的火花。
逢甲人月刊本期起將在每雙月份刊登郭學長專欄文章,用親切、平易近人的文字與大家分享醫學觀念、陪伴病患的經驗。郭學長笑著分
享,很多看待事情的角度與高度,跟以前的自己已有所不同,能寫專欄也是他從沒預想過的事情。從郭學長的分享中看到,一位醫生的
心在哪裡、重視甚麼,他就會往那裏去,那是屬於每位醫生獨一無二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