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mni Information

校友資訊
專訪高明精機總經理張仕育

高明遠識
細節成就完美
文/吳馥凝攝影/許惠娟 (EMBA經管100) 高明精機提供
學歷:
逢甲大學EMBA
逢甲大學商學博士班
現職:
高明精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TMBA 監事
台灣機械公會 理事
中華民國精密發展協會CMD 常務理事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 董事
中部科學園區,和新竹科學園區以及南部科學園區齊名,為政府科技部管理的三大科學園區,以光電、精密機械和半導體產業為主,入駐許多台灣的頂尖科技企業。母校亦在中部科學園區落成後,於附近設立創新育成中心,共同培育科技人才,促進中部地區產業發展。其中坐落於后里科學園區之中,占地二萬五千平方公尺,門口佇立著紅色門型標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便是高明精機工業(股)公司(以下簡稱高明精機)的分公司所在地。適逢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期間,出入場所皆須配戴口罩及測量體溫,建築物內多處可見消毒酒精供員工和訪客噴灑,不讓這座科技堡壘成為防疫的突破口。寬敞明亮的大廳放置萬能工具磨床及旋臂鑽床,雖保養得宜不減鋒芒,細節仍隱隱可見歲月的痕跡。經由介紹方才得知,這些皆是為高明精機立下汗馬功勞的初始機台,在公司事業蒸蒸日上後,特意和老顧客交換回來,以作紀念,不忘初心。

會議室裡,總經理張仕育學長親切與我們招手,一旁架上陳列著高明精機的各種證書、獎狀,排列下來約莫十多張,昭示高明精機精益求精,專注品質的企業精神。

起於微末 細節造就不同
高明精機成立於1968年,原名為高明機械公司。創辦人為張仕育學長之父,故張鎬洺先生。起初只是在台中市豐原區的一條小巷內,以生產萬能刀具磨床為主,與其夫人勤勤懇懇,努力經營。因講究細節與品質有了口碑,5年後在三豐路上建立總廠,擴大經營,更是在1982年更名為高明精機,並研發出台灣第一台龍門加工中心機,正是龍門系列奠定了高明精機日後蓬勃發展的基礎。
張仕育學長於25歲接任高明精機總經理一職,並將所學結合。以波特三大基本策略分析,從「低成本」、「差異化」和「目標集中」當中選擇最符合產業生態的差異化策略,作為公司的前進方向。羊毛出在羊身上,張學長不願犧牲品質來降低成本,而是選擇打造具有獨特性的創新產品,並以優異的售後服務享譽業界。
「高明精機的精神就是品質優先。以實績告訴客人我們品質穩定、可以放心,機台也皆是客製化,以求貼合顧客的需求。同時我們不斷開發新機台,掌握市場趨勢。高明精機的目標是成為龍門機械的先驅。如今我們的代理商遍布40多個國家,超過200多個據點。機台是生產財,顧客買機台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花錢,設立大量據點以便維修,提供顧客良好的售後服務,以免漫長的維修等待耽誤生產計畫。」

興於二代 別於他人的創造精神
2008年,高明精機分公司進駐中部科學園區,與總公司加總佔地4萬平方公尺,並興建全台灣第一座恆溫空調廠房,嚴格控制溫度以達到產品精度準確,並致力研發生產更高品質的工具機種。當業界普遍滿足於C型機時,高明精機針對其負重太重時會有結構不穩的缺點,增加支點,打造穩定性高、剛性強的龍門加工中心機。側面看去,增加支柱的C型機宛如一扇大門,「龍門」之名因此而生。高明精機有別於其他偏好小型機器的同業,而是生產難度較高、加工彈性也較大的大型機器。樂於挑戰自我、不斷提升品質是高明精機的宗旨。不僅如此,高明專注於生產高剛性、高精度、大型龍門硬軌加工中心機可以承受大面積的重切削加工,更適合有重負荷、重切削、大型工件等加工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高明精機優異的鏟花工藝。「我們的鏟花師傅大多有二十多年的經驗,非常專業。這方面人才培育十分不易。」依照工具機的「母性原理」,機械加工出來的產品的精度無法超過該工具母機的精度。如此下來,加工出來的機械將一代不如一代。而鏟花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以手工進行微量鏟削,以此矯正產品的誤差、提高精度,甚至能讓下一代機械精度超過工具母機。因此鏟花是一種需要高度專注力的技藝,甚至可稱為藝術,至今無法被機器取代。

收斂鋒芒 不掩其光
「行銷就是做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相同的商業模式加入一些變數後,會不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那這就是我想研究的內容。」憶起在母校EMBA求學的時光,張學長感觸良多。「EMBA的學長姐和老師讓我受益良多。我們將學校的學術和職場的實務結合,成為真正可以將理論付諸實行的人。同一個理論使用在各行各業,要如何達到良好效果,是我們要去探討的學問。正如手裡有一把刀卻不知如何使用,還是需要老師領路,才能把東西做好。」在校期間,高承恕董事長也帶給張學長不少啟發。如雁型理論,野雁藉由V字隊形、叫聲鼓勵同伴和輪流領飛等團隊合作,能使雁群比單飛時提高更多的飛行距離。母校精神正是強調團結合作。
「念EMBA期間,我覺得是企業經營最好的一段時光,因為有學習也有實際操作。從EMBA畢業後,我曾覺得自己很厲害,其實只是『半瓶水響叮噹』。知道一些小理論,明明還不夠專精,卻很容易自滿。等了解更多才重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更覺得應該回學校深造。」乍一聽張學長以半瓶水形容自己,著實讓人驚訝。身為將高明精機推向頂峰的最大功臣,卻比一般人更為謙遜。言談間才慢慢了解學無止盡,不應自滿。收斂鋒芒後的張學長更是虛心向學,課餘也時常和同學舉辦讀書會,分享業界經驗。蘊藏的知識成為他帶領高明精機向前的能量。

口罩國家隊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張學長致力於將所學所得回饋社會,平時除了使用節能減碳的設備,響應環保政策。這次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也加入「口罩國家隊」,短時間內就完成60條口罩產線。
「生產口罩在台灣是夕陽產業,早期台灣製作機器的能力很強,但因市場較小加上技術門檻不高,漸漸被內需較大的中國取代,形成中國是世界最大口罩生產地的局面。就如之前泰國發生海嘯淹了許多工廠,導致車廠零件供應不及,口罩的問題也是如此。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全世界的口罩都仰賴中國,很多國家甚至沒有口罩生產線,等於把雞蛋放在同一個藍子裡。」當各國口罩價格飛升,甚至有市無價、一罩難求的時候,台灣還可以維持在相對平價買到口罩,不得不感念一群無名英雄的付出。在此之前,台灣超過三分之二的口罩廠都仰賴進口中國機器,在缺乏部分資訊和完整設計圖的情況下,26家廠商不眠不休甚至直接睡在廠房,不停地整理、組裝和磨合,從無到有的摸索,最終在一個月內完成60條口罩產線。正是這一支臨時拼湊而成的口罩國家隊,和醫護人員一同堅守台灣的疫情防線。也正如前文所提雁型理論,不論是高明精機還是現今台灣社會,都是在互相扶持、團隊合作之下才能越走越遠,即使風雨飄搖也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