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力就是成功的超能力
文/邱雅婷攝影/許惠娟 (EMBA經管100)、外語教學中心提供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士(1972)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碩士(1974)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博士(1977)
經歷:
國立交通大學 副教授、教授 (1977-1983)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研究顧問 (1979-1983)
美國北卡州立大學及北卡微電子中心 訪問教授 (1983-1984)
美國AT&T-Bell Labs 研究員/計畫主持人 (1984-1989)
工研院電子所 副所長 (1989-1994)
經濟部次微米計畫專案 總主持人 (1990-1994)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公司 副總經理 (1994-1998),總經理 (1998-1999)
欣銓科技(股)公司 董事長 (1999-迄今)
旺宏電子(股)公司 資深執行顧問(1999-2003)/科技總監 (1999-迄今),資深副總經理 (2003-2007),總經理 (2007-迄今)
現職:
逢甲大學董事
旺宏電子(股)公司科技總監及總經理
欣銓科技(股)公司董事長
說到台灣DRAM產業,你會想到什麼呢是三星、美光還是SK Hynix。其實台灣DRAM產業有一個很重要的推手,當初「經濟部次微米計畫,完成台灣DRAM獨立研發及量產技術」,使台灣具有八吋晶圓產製能力,而此計畫的總主持人就是盧志遠,現任旺宏電子總經理、欣銓科技董事長、中研院院士,更是母校董事。盧董事雖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博士,但他擅長可不只有物理,讓我們來了解,盧董事的精采人生吧。
大局觀,人才都到哪裡去
盧董事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時,提到了一個大局觀,也是因為這個大局觀才決定回到台灣發展。盧董事當年從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班畢業,恰好是台灣最風雨飄搖的時刻。1970年代,台灣外交發生許多重大的事件,與美國在即將斷交的氛圍之中。就在人心浮動、社會氣氛低迷的情況下,盧董事決定回到台灣。
現在常說到brain drain(人才外流),盧董事認為那個時代才是真的人才外流,許多人還沒成為人才就先外流了。就在那樣的時代氛圍,當時像盧董事一樣回台的人並不多,許多人認為台灣隨時可能被解放,但盧董事表示,他認為不會。他分析了當時的局勢,從外交、軍事等事件看來,中國與美國交好,但台灣仍在美國的保護之下,因此中國並不會解放台灣,反倒在這樣的情形下,台灣有很大的發展機會。另外盧董事也說到,中國在技術方面,並沒有Know how,而是需要台灣人帶技術過去。因此在這樣的情勢之下,對整個大中華地區都是一個機會。
但時代的氛圍,讓許多台灣人、留學生覺得悲觀,因為當時台灣的經濟起飛,土地人事費用逐年攀升,許多人更願意到中國去發展。盧董事認為如果持續以傳統勞力密集的產業為主,台灣是比不過中國的,台灣要轉型,要做高科技產業。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剛畢業的學人回台灣能做什麼呢
書生不是百無一用
盧董事雖有想要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但是一個書生能夠做什麼呢於是,剛回到台灣的盧董事就到學校教書。當時台灣國科會雖然支持研究,但能夠被支持的人並不多,而盧董事身為物理博士,也不是只能研究物理相關知識,反而研究雷射、半導體,有更多元的發展。而盧董事是台灣大學畢業,如果回到台灣大學教書自然是很順利的,但他認為回到台灣的目的就是要為台灣培養人才,但台灣大學的學生畢業多半是出國留學,那他認為他就沒有回來的必要,倒不如直接留在美國等這些學生前往。於是,他調查了當時台灣各大學,看哪個學校的學生畢業後不出國,於是選擇了交通大學,當時調查交通大學畢業學生僅有50%的學生會選擇出國,恰好當時電子業崛起,交通大學因此能雄据台灣電子業,此外選擇交通大學的另一個理由則是家庭因素,由於盧董事的父母、姨父母都是交通大學畢業,因此選擇了交通大學做為回台教書的學校。
回台灣目的,不是為了純研究與教書,盧董事表示,台灣的研究環境在當時不好,研究津貼不高以外,交通大學的圖書館極為缺乏成套完整的研究期刊,還是盧董事向美國其他退休教授請託,請他們將畢生典藏的完整研究期刊送給盧董事,再送給交通大學的圖書館。就在一個連參考研究期刊都不完整的時代裡,反而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能發展多廣就看自己有多少本領」。
若是留在美國發展是否會有更不一樣的發展呢盧董事表示在美國,他是可以找到一個符合他所學專業的工作,但是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你要存活下去就要不斷專精這個領域,不然很快就會被後起之秀趕上。雖然在這個領域可以不斷鑽研,相對來說就被困在這個領域裡,但回來台灣就不同了,教書雖然也是貢獻國家社會,但還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去執行。於是,盧董事就加入了科學月刊的編輯團隊,後來成為科學月刊的社長。另外,盧董事也寫文章,投書報紙,當時他寫了一篇文章,針對人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而這篇文章被當時政務委員李國鼎先生看到,更被延攬至科技顧問組擔任李國鼎先生的幕僚。
科學金鼎,文化薪傳
說到科學月刊,是台灣人相當熟悉的一本介紹各式科學的刊物,這是一本由熱心科學教育的知識份子組成,當時的編輯團隊都是大學教授,盧董事也是其中一員,但這本刊物經費來源都是透過各界捐款,編輯團隊都是無給職的義工,出版雜誌是相當昂貴的,「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一定很常聽見這樣的說法,不談其他人事成本,光是印刷費用與郵資就足以拖垮一間雜誌社。盧董事回憶當時開編輯會,每次都是寅食卯糧,隨時都可能倒閉。畢竟當時每個月就要支出20萬,在教授月薪僅有8000元的時代裡,20萬可是天價。
而整個編輯團隊裡,盧董事年紀最小,卻被推上社長的位置,面對每個月的出版壓力,四處找尋廣告機會,但好不容易求來的廣告,時常卻在編輯會上因各種因素被否決,令人挫折又灰心。但這個過程讓盧董事覺得很有意義,畢竟科學月刊,刊登的都是關於國家科學發展新知,而這些義工編輯也都沒有領薪外,反而都不斷捐款給雜誌,支持雜誌運作,盧董事說到,曾有一個清華大學的教授,把薪資存摺圖章都交給盧董事,雖然存款僅有20多萬,只能應付月刊一個月的支出,但這樣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等於把每個月的薪水都給了月刊。只有把月刊辦好,為科學普及教育多方尋求生路,在社會上得到認同,才是回應這些人的付出。
「凡事都要靠自己,求人不是長久之計,自己能獨立自主才是永續之法」,盧董事深知總是依靠教授們的捐款是無法讓月刊永續經營的,因此為了收益,打開雜誌知名度也是相當重要的;參與雜誌類型比賽,獲得第一屆金鼎獎-優良雜誌獎的殊榮,得到國家肯定,又有廣告收益。在盧董事交棒給下一任前,就為科學月刊買下一棟房子,讓月刊有安身立命之本。會選擇買房子也是經過盧董事的觀察才決議,當時賺了這一筆經費,編輯團隊有很多的意見,有人認為要拿去炒股票,因為當時股市前景大好,可利用此機會為雜誌賺更多錢,但盧董事不這麼認為,股票的風險很高,如果把經費拿去投資股票,賠錢了誰要負責呢因此投資股票是不可行的。又有人提議買黃金,盧董事認為黃金又生不出小黃金,對月刊的實質幫助還是很低的。因此他主張買房子,他以自身的觀察舉例,他觀察餐館營運,能長久經營的餐館,都是擁有自己的房子,有些經營很好的餐廳,卻不能長久經營,因為只要生意好,房東就會漲房租,永遠是為房東打工而已。於是,買了房子,將本求利,月刊能長久營運。
國防役把人才留下來
李國鼎先生延攬盧董事擔任科技顧問組的幕僚,當時國家的國防發展遇到了困難,由於中美斷交,美國無法直接販賣武器給台灣,但是可以為台灣訓練國防人才。但這些人才出國未必會回來台灣。為了留下人才,讓當時的幕僚團隊想破腦袋。
有人提議,從現在開始,不准台灣人出國留學,這樣人就不會離開。但盧董事表示,這個方法不可,副作用太大了,不能出國也就不會有人回來,出國變成違法的事情,就好像海禁一般,民主國家不應該限制人民自由。各種提議都有其弊端,最後盧董事提出國防役的建議。也就成為後來國防工業訓儲的制度,以研究國防工業為主,但役期為六年。這樣就有夠用的人才就可以被志願地留下了。
科園實中,學人回國
解決了國內人才外流問題後,接著就是思索如何吸引學人歸國;因台美兩地待遇相差極大,要招募學人長期返台是非常不容易,但學人本身一般比較容易說服,但家庭因素尤其是教育問題,則成為最多學人拒絕回國的理由。
學人們的太太常會提出台灣教育問題跟不上美國、孩子不能適應台灣教育等理由,打消學人回台的意願。盧董事認為就要打破這樣的障礙,因此提議辦理雙語學校。因為當時許多人希望孩子是受美國教育,會送孩子到天母的美國學校就讀,未來考美國的大學。但是,美國學校收的是美國的學費,台灣薪資當時不高,美國學費高昂,如果辦理雙語學校,收台灣學費,才能吸引更多人回台。
但這個提議一提出就被立委駁回,因為當時學外語增進國際觀的概念還不盛行,老立委們認為拿台灣的經費教英語,是沒有尊嚴的事情。但不辦理平價的雙語學校,學人們就有困擾難以長期回台灣,該如何是好,於是將雙語學校的概念改變一下設立附中實驗班,在實驗班裡實驗雙語教學;老師方面,就讓合適的學人太太們來教,這些學人的夫人很多也都是知名大學博士,請他們來教,也是一種實驗,因此最後就通過這個提案,設立了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
興趣使然才有動力完成
盧董事的人生經歷豐富,一人身兼多職,不僅從事教職研究,更擔任科技公司總經理、董事長;從旁人眼中看,似乎一天24小時都不夠用,但盧總經理說他所從事的每一項工作,都是興趣使然,以前擔任美國電子期刊編輯,都是利用下班後睡前的時間才開始做。現在不僅在母校擔任EMBA課程的老師、中央研究院院士、還是旺宏電子的總經理,每天要處理的工作很多,就利用準備課程內容時,順便準備公司策略,加上準備的同時需要收集大量資訊,到了中研院開會也能提出見解,事情一魚三吃,讓每一件事都可以順利完成。這也是他想與學子們分享的,興趣才能讓工作變得有趣,才能有前進的動力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