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mni Information

校友資訊
專訪奇美博物館提琴顧問鍾岱廷學長

足跡遍布全球
打造博物館提琴收藏之最
文/呂淑真攝影/許惠娟 (EMBA經管100)、奇美博物館提供


從製琴到鑒琴,許文龍蕫事長給了鍾學長一把鑰匙,但卻不是為他的藝術寶庫上鎖,而是開啟殿堂的大門,讓走上這條提琴演奏之路的新人,都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讓夢想成真。

在那個聯考升學主義掛帥的年代,「分數」彷彿是比生命還重要的當下,不愛念書的小孩成了考試下的犧牲品。成長在高學歷家庭背景的鍾岱廷學長,父親是台南師範學院音樂系老師,母親也是台南市中山國中的音樂老師,但難得的是他們從不以「成績」決定一切,對鍾學長的要求是一定要懂得「拉琴」,有記憶以來,鍾學長所有的音樂老師都是父親的同學或學弟,即使他不認真學習提琴,也從來不擔心學不會。

鍾「琴」一生
父母親的家庭教育很開明,對於鍾學長大學聯考前兩次放榜名落孫山,並沒有特別指責,只是希望他未來能對自己負責,或許是從小練琴培養出不輕言放棄的個性,鍾學長堅持報考第三次,而這次他一舉拿下台大森林系、北醫藥學系和逢甲材料工程系的錄取名額。最後,鍾學長選擇進入母校就讀,主要原因在於他對材料工程的前景發展深具信心;殊不知此時已經埋下了日後踏上製琴之路的伏筆。
大一那年,鍾學長認識了第二位製琴師父王麗春,當時,王老師仍在義大利克里蒙那鎮留學,兩人一見如故,相約隔年授課,從此迷戀上小提琴的製作,而他對學校的功課也不再認真。當同學執筆苦讀時,鍾學長卻是手執刻刀,對木頭「情有獨鍾」,即使滿身木屑也樂此不疲。
母校畢業後,適逢積體電路公司的興盛期,他的同班同學順勢進入高科技產業任職,每個人幾乎擁有一份令人稱羨的高薪工作;而鍾學長的第一份工作則選擇在港商歌美斯自行車公司起步,雖然大學時期的他也喜歡自己組裝自行車,甚至參加比賽,得過獎項,但實際從事這行後,發現產業汰換太快,時常追逐cost down的零件成本,這和他當初入職的理念背道而馳。

許文龍先生尋獲千里馬的三個Q
兩年後,仍然不敵對提琴製作的眷戀,決定辭去原先的工作,前往美國賓州的製琴學校(The Chimneys Violin Making School ) 繼續進修深造。在這裡,鍾學長學習如何才能像製琴大師如史特拉底瓦里、瓜奈里,打造出一把又一把的絕世好琴,當然這屬於每一個製琴者皆有的幻想。學成歸國後,鍾學長把技術帶回台灣,在台南市成立「天上有提琴工作坊」,從事提琴的維修與手工製作。
提及為何會成為奇美博物館提琴部門的首席鑒賞師鍾學長表示,如果不是許文龍董事長恢宏的識人雅量,或許他就不會從製琴師走向鑒琴師,其實父親和許董是舊識,回憶起15年前到許董家聊天,冷不防的問了三個問題︰「你要如何學鑑定一把琴」、「你有沒有買賣名貴提琴的經驗」、「如果你來幫我買琴,佣金怎麼計算」當時的我,對於如何當個「鑒琴師」一無所知,沒有經驗更沒有人脈,雖然很想要這份工作,但是我選擇誠實以告。我告訴他:「雖然我不是什麼都懂,也未曾有過買賣琴的經驗,可是,我可以透過網路和世界各地琴商直接往來,以及找到鑑琴專家教我」,一邊說一邊打開電腦,搜尋相關資訊;也對他說:「至於佣金部分,我想要以時計費。」他不解的問:「大家都是以總價的%數計算,你怎麼是以小時算費用。」我笑著說:「如果以%,我就不要和琴商砍價了,反正賣價愈高我賺愈多。」許董聽完之後開心得大笑,並說:「我就是要找你這種人來幫手,一張白紙才能沒有包袱。」

收藏卻不私藏 嘉惠無數提琴新人
一開始,也沒有想到博物館提琴部門會做到這般規模,鍾學長謙虛地說。目前館內共有1370多把提琴收藏,涵蓋1550年到2006年間各國作者的樂器,目前借給台灣音樂家跟學生用於演出跟留學的數量約有250把,這是2004年到迄今,鍾學長蒐羅各地名琴的心血結晶。奇美博物館收藏的珍貴名琴,提供無償借用的服務,若年輕學子與專業人士有意進修、參加國外比賽或演奏等需要,都能外借練習,或者長期使用,只需自行支付保險費,但負擔不大。
許董曾說:「名琴若只是收藏於館內,也僅是一堆保存良好的木片而已。」對於熱愛音樂卻無力支付樂器費用的國內提琴新星而言,奇美的借琴辦法,無疑是一項善舉。15多年來總計超過4500人次借還,鍾學長表示這是「奇美」身為在地企業的社會責任,對於培養台灣下一代音樂人才,期盼能肩負起舉足輕重的角色。現在的國外音樂學院老師,只要發現學生沒有足夠的財力購買提琴,都會先問學生雙親之一是否為台灣人如果是,直接請學生來向奇美借琴,我們甚至曾經收到來自美國知名茱莉亞音樂學院來函致謝,感謝奇美提供提琴借用,信中表示整個樂團有50把提琴都是從我們這裡借出。
在這裡,對於提琴只買不賣、只借不賣,日積月累下奇美博物館的提琴收藏量居世界之冠,位居第二的英國皇家基金會藏品數量也僅有300把。雖然外借的頻率很高,但是遺失率卻相當低,我們與保險公司的制式合約中,有一條但書即是凡經遺失獲得賠償的提琴,不管多久時間一經找回,之前保險公司支付的賠償金全數歸還,因為我們只要琴,不要錢。在奇美,所有的提琴早就超過它實質所代表的金錢數字。

在奇美的日常 成就提琴的輝煌
對於迄今龐大規模的提琴收藏數量,鍾學長表示,現在已經建立提琴數位典藏資料庫,只要輸入作者或年分,就能得知基本相片、相關文字和影音資料,以及提琴材料的元素分析,年輪分析,目前進度只能說完成大部分,將這些稀世珍寶以2D靜態、3D影像、虛擬實境與影音紀錄等各方式進行數位化工作,持續增加和修正內容,但如果要達到完成的階段,坦白說還有一段距離,畢竟隨著時代更迭,內容難免有所不同。
透過提琴收藏,奇美博物館逐漸在世界打開知名度,目前除了名琴鑒定與修復外,鍾學長的日常工作可區分如下,(1)提供國際提琴專家研究:去年義大利專業製作者協會ALI首度移師亞洲舉辦提琴研討會,這是該會創立37年來首次於境外舉辦,同時也是ALI會員有史以來最大一次的亞洲活動;(2)參與國際琴展:僅提供博物館級的出借展覽;(3)外借服務:每年平均400人次借還,外借250把琴於全球各地;(3) 舉辦提琴歷史知識推廣授課/講座活動;(4) 出版提琴相關文創產品;(5)提琴外交:接待知名音樂家/各國外賓:如今年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總統海妮參訪。

因琴結緣 情緣一世
每一把名琴動輒百年歷史,對於年代愈舊的提琴修護應愈謹慎以對,修復小組每當進行到「不可恢復點」的階段,就必須停下來先和組內成員討論下一步該採用何種流派系統修復義大利派負有盛名的多半是家族傳承的傳統技法,有別於德式提琴修復的嚴謹精密化和美式的現代科技化,一旦決定方式,未來20年這把提琴還會遇到什麼問題,也必須先設想並且紀錄下來。鍾學長說我們都只是這把琴的過客,未來的音樂後進能不能有機會一睹其風采,完全取決現在的我們如何真誠相待。
和許董因提琴而結緣24餘年,一句「謝謝小鍾,他是我等了60年的人」出自許董之口,鍾學長心中有股說不出感動,這些年受到許董思維邏輯和做事方式的潛移默化,影響很大,有些時候經過了好多年,鍾學長才能漸漸理解他當初的想法和用心。許董給鍾學長一把打開提琴世界大門的鑰匙,讓他從提琴世界中,看見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也因為許董的信任與支持,才有如今奇美的收藏。

 

學歷:
逢甲大學材料工程系80年畢業
民國83年在王麗春老師教導下完成第一把小提琴。
 在美國賓州提琴製作學校( The Chimneys Violin Making School )學習提琴製作,師從 ( Edward Campbell )。多年致力於提琴作者系統分析研究及鑒定,提琴資料數位化,構建大型提琴收藏及提琴交易顧問上。在國際提琴界相當知名。
經歷:
99年返回臺灣,于台南市開設天上有提琴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