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mni Information

校友資訊
專訪越南太康實業集團董事長 蔡明助學長

世界首屈一指的製琴藝術家
文/黃于甄攝影/許惠娟 (EMBA經管100)、蔡明助提供

蔡明助學長是響譽國際的製琴名家,在採訪的一開始就笑說「別稱我為音樂家,我是藝術家。」對學長來說,音樂是興趣、製琴則是生活與興趣的完美結合。學長曾遠赴義大利學習製琴工藝,並且再造失傳的傳統,在樂器上大膽彩繪。他在絃樂樂器上畫或是加上鑲崁,讓樂器不只是樂器,還搖身一變成了收藏品。他所製作的彩繪曼陀鈴拿下國際首獎,被日本皇室收藏,因而聲名大噪,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也都有收藏他製作的曼陀鈴琴。目前,蔡學長在越南與義大利皆有製琴工作室。

遊牧民族的童年
從小,蔡學長就和爸爸一起過著如同遊牧民族的生活,這話要從爸爸的職業說起,學長的父親是警官,由於這個職業需要一到三年即調動一次,被迫常常要舉家搬遷,蔡學長從國小到國中九年的期間,總共就讀了六個學校,到了高中才在南二中駐足下來,也就此和音樂連結更緊密。
由於有位喜愛藝術、音樂的父親,蔡學長從小耳濡目染,開啟自己和音樂、藝術的不解之緣,但因為家境和必須常常遷移的家庭背景,蔡學長從未真正進過科班做學習,只能靠著父親買來的書籍和學校的音樂課來解自己對於音樂的渴。
在某次日常的音樂課中,由於鋼琴的音調有些不準確,老師偶然彈到那些微走掉的音調時,蔡學長雙眉就會緊蹙起來,這個動作讓老師發現了蔡學長有音樂人必備的絕對音感,並告知蔡學長的雙親,但對一心想要兒子捧著高普考鐵飯碗的蔡爸、蔡媽來說,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父母的態度也使得蔡學長和公費留學就此失之交臂。

鄰居成為進入自己音樂殿堂的鑰匙
回憶起高中時期,隔壁住了位獨居的鄰居,每天屋內都會傳出裊裊琴音,原本以為鄰居是在放唱片,後來才發現是鄰居本人在演奏,蔡學長這時大吃一驚「怎麼有如此悅耳的音符在這小巷弄裡跳躍!」,這個偶然地發現讓原本只是點頭之交的他們,在蔡學長幾番攀談之下,鄭老先生終於邀請他進門參觀。蔡學長說:「我真的大開眼界,鄭老先生家裡就像小型的樂器博物館,什麼樂器都有,而且他每項都會演奏!」這時,他才發現原來這位看似平凡的鄰居,原來是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留學過的音樂家,就此常請教鄭老先生學習各式樂器,和老先生當起了忘年之交,三年下來,也奠定自己的音樂基礎。

興趣與生活的平衡點
在逢甲大學就讀時,學長在學習之餘,也考入了台灣省立交響樂團,維持一貫的積極態度,蔡學長小提琴的根基又紮地更穩固了,也開始接觸曼陀鈴。
畢業後,沒有音樂家浪漫個性的蔡學長,認為生活還是必須務實,如何在夢想與麵包間找個中間點呢幾番掙扎之下,學長帶著逢甲國貿的學歷到銀行任職,雖然和生活暫時妥協了,但沒有任何事物能澆熄學長喜愛音樂的火苗,「上班的第一天,我就想好了,雖然人在職場,但是不能放棄理想。」在銀行任職期間,學長白天在銀行工作、晚上兼當小提琴家教、回到家後半夜再自學製琴技術,一有休息空檔,又開始學習油畫、聲樂,著實是蠟燭兩頭燒,但仍是甘之如飴。

孤注一擲的勇氣
眼看著銀行的工作也快要升職了,「但是人生究竟為什麼而努力呢」學長心中這個潛藏許久的夢想種子已經迫不及待要開花結果了。「既然賺了九十萬,與其拿去買房子,不如實踐自己的理想去義大利進修製琴技術吧!」三十五歲之前是為了家人的期待過生活,但三十五歲之後的人生決定給自己另一條不同的道路,是否為康莊大道不重要,但若沒有放手一搏,人生或許就白走一遭了。於是蔡學長不得不忤逆家裡的期待,和人生賭一把。
一開始拜師時並沒有那麼順利,眼看已經寄了兩封魚雁都如同石沉大海般杳無音信,蔡學長只好託人將信件譯成義大利文,並附上自己製作的小提琴,才獲得老師應允,蔡學長帶著家人與朋友們的不理解,前往義大利小提琴製作重鎮——克雷莫納(Cremona),希望實現他的人生理想。
「用最短的時間,學到最多的東西!」這是蔡學長心中唯一所想的,原本就有製琴基礎的他,用兩年的時間便把自學時碰到的問題和需要精進的部分都解決了。驀地,學長驚覺,「在Cremona這個製琴殿堂中,學製小提琴的人如此多,他們以後都成為我的競爭對手了,我是不是該為自己舖另外一條道路」
自此之後,蔡學長認為傳統之外應該還有更多空間,並不完全是縱向的傳承,應該還有更多的創意的發想,由於蔡學長有前往歐洲的博物館、教堂利用油畫與鑲嵌長才為歐洲的博物館修復文物的經驗,於是蔡學長開始做樂器的彩繪和鑲嵌。決定不能只以匠人之姿學習,應在傳統以外再找尋其他可能性,一流的娛樂應是耳目之娛。
「賺錢是手段,生活才是人生的目的」蔡學長是這麼闡述義大利人的人生觀的,但他卻陰錯陽差成為了全義大利最忙碌的人,早上六點就起床工作、學習,一路忙到了晚間都不願意歇息,因為學長知道不抓緊每個可以學習和賺錢的機會,自己明天就得要把包袱收拾好回台灣。帶著這樣毅力跟決心,不管身旁哪個國家同學的冷嘲熱諷,學長都吞忍著不理會那些閒言閒語,繼續燃燒熱情埋頭苦幹。

從師生關係變成合作夥伴
在義大利的三年過去了,蔡學長盤纏用罄,跟自己的師父說得要回到台灣了,等自己存到下桶金再來繼續拜師。老師搖搖頭不能首肯這樣的要求,跟蔡學長說:「你是我這一生當中看過最努力的學生,若是我現在讓你離開義大利,在以後的手工製作樂器界,將會少了一個明日之星!」老師如此愛才、惜才的一番話,成為了蔡學長一生當中最感念的動力,沒有如此伯樂,恐怕千里馬也無法大展身手。
為了幫助蔡學長留在義大利,從此老師不再收取學費,讓他成為工作坊的成員,也搖身一變成了蔡學長的經紀人替他販售,甚至延攬他加入古物修復團隊,利用油畫與鑲嵌的長才,為歐洲的博物館、教堂修復文物,讓蔡學長可以專心創作、製造樂器,不須擔心生活費從何而來。

越南豬寮創業:
美國製琴大賽的桂冠成為創業的轉捩點
回台灣不久,蔡學長為博物館做古董樂器修復,大約才一年就決定到越南創業了。2002年,偶然腦海中的一個念頭,他把原本要交給藏家的一把曼陀鈴寄去參加美國職業製琴大賽獲得金牌,從此打開通往世界之路,他不僅得獎,還是首位得到此項殊榮的亞洲人,雖然蔡學長於義大利已經獲得大師認可,但得到此這個獎牌,就如同運動員之於奧運金牌般榮耀與難得,在得到首獎之後,對蔡學長來說更是如魚得水,訂單接踵而至、收藏家也紛至沓來。
蔡學長發揮自己在逢甲的本質學能──國際貿易,發揮大學四年所學的商業精神,又一次義無反顧地創業。在樂器製作方面基本上是一脈相通的,儘管在義大利專精的是小提琴,但小提琴的市場競爭大,雖然曼陀鈴在一般人心裡是比較陌生的樂器,但就是因為如此,曼陀鈴的成長空間比小提琴大,於是蔡學長往曼陀鈴和手工吉他發展,並成立團隊一起做創作。

一生懸命:盡情揮灑人生的色彩
在採訪尾聲,蔡學長信手拈來就替採訪團隊演奏了一曲,這是團隊第一次親耳聽到曼陀鈴的樂聲,那聲音如同銀鈴滾動般清脆,類似吉他的彈奏方式是用撥弦的,但樂聲比吉他聲更為乾淨。
蔡學長的生命歷程是將興趣和工作還有本質學能結合的最佳典範,從對家中的言聽計從、到拋下所有地勇敢追夢、最後擇其所愛的創業製琴,這樣的人生,說不上是人生勝利組那樣地一帆風順,但不算平穩的過程中也譜出了屬於自己不同凡響的樂章。帶著商學院的專業知識還有語言能力,蔡學長打出一支漂亮的全壘打,讓人生不僅只是為了生活,而是享受一趟單程機票的旅程,讓這趟旅程成功擁抱興趣和生活。對於蔡學長來說,音樂是他的興趣,學長也十分驕傲自己走通了一條路,讓原本可能失傳的技藝,得以接續跟傳承。他更希望自身的故事,能鼓舞更多的年輕人,勇敢追尋自己的理想,並以出生的土地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