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mni Information

校友資訊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 莫惟瀚總經理
游進小池塘的大魚
穩坐台灣科技廠預鑄營造供應商
                                                                         文/陳書芸.攝影/陳書芸、潤弘精密工程
 
學歷:
‧逢甲大學土木系63年畢
‧亞洲管理學院管理所碩士
現職: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公司 總經理
‧潤泰精密材料(股)公司 董事長
‧德欣先進(股)公司 總經理
經歷:
‧大陸工程(股)公司 副總經理
‧榮工處 廠長
 
從沙烏地阿拉伯沙漠工地到台灣預鑄工法市場,潤弘精密工程總經理莫惟瀚,同時兼任潤泰精密材料董事長及德欣先進總經理,他擁有走過近半世紀土木與營造工程的生涯。莫學長不僅是全球金額最大BOT案—台灣高鐵工程當中唯一台籍高階主管,也是推動預鑄工法在台灣發展的重要推手。潤弘精密以領先業界的預鑄工法與高市佔率,穩坐台灣科技業建廠關鍵角色,提供「一站式專業營造服務(One Stop Shopping)」,透過BIM建築資訊建模系統,在設計階段即提前解決施工問題,進行全方位整合,有效提升營建效率,降低資源浪費及施工錯誤,協助業主有效縮短工期、降低成本、並提升品質與安全,穩居台灣預鑄產業龍頭地位。
 
一甲子工程歲月  海內外營建實力派
「我從沒離開過這個行業,到明年8月就整整做滿50年了。」莫學長笑談自己役畢就進入榮工處,一路專注於土木與建築結構領域。年輕時他被派赴沙烏地阿拉伯,十年間歷練四個大型國際工程,從美國工程兵團到與德、法、英等國技術團隊協作,最終擔任Project Manager,並負責中華民國大使館的建設專案。海外工程經驗為他打下深厚基礎。
他從沙國返台後曾接手榮工處的預鑄廠,早期先總統蔣經國時期政府曾推動預鑄住宅,卻因品質與市場接受度不佳而失敗,整個產業曾一度沉寂。「當時預鑄工法的市場已經不存在,我們只能另闢蹊徑,開始做PC外牆板,從國泰建設、經建會到長榮南崁營運中心,許多地標性建築的外牆,都是我當時在榮工處做的。」時任榮工處預鑄廠廠長期間,莫學長經手近百個建案。其後進入大陸工程,成為參與台灣高鐵 BOT 案的唯一台籍高階主管。他分享,高鐵時速達350公里,從總規劃、顧問預算到發包施工,每一環節都需極高專業與整合力。
在莫學長的職涯歷程中,輾轉回到潤泰集團負責預鑄事業,潤弘精密工程前身為設立於1975年的評輝營造,2006年評輝營造合併潤泰營建團隊中專職預鑄與機電的兩家公司,並更名為「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於2010年3月正式掛牌上市。莫學長現今帶領營建團隊,不僅見證預鑄工法重返市場,更樹立台灣預鑄技術的新標竿。預鑄建築(precast)如今成為潤弘精密的主力技術,市占率超過五成,是台灣第一品牌。「預鑄這個行業我做了快40年,一開始真是陰錯陽差,但也因此才有機會進入具有獨特性的市場。」
 
小池中的大魚  穩坐台灣科技廠營建供應商
潤弘精密以領先業界的預鑄工法,穩坐台灣科技業建廠的關鍵角色。事實上在預鑄工法尚未普及的年代,潤弘即投入預鑄技術與BIM(建築資訊模型)研發,目前已擁有超過700項相關專利,不僅大幅縮短工期,也有效提升建築物的耐震能力與品質,更成為台灣眾多科技大廠倚重的預鑄營建供應商。
「從當時的市場環境來看,我們好像走偏了,但卻進入到競爭對手少的地方,我們像是小池塘裡的大魚。」潤弘在台灣預鑄市場的高市佔率,年年營收穩定成長,更具備「一條龍」整合服務能力,從材料、規劃到裝修皆可統包,協助客戶達成建築工業化與量化目標。面對業界普遍缺工,預鑄工法也展現出節省30%人力的優勢,無論在減碳或提高效率上皆具戰略意義。莫學長強調,精密工業的本質在於不斷精進:「我們每個案子都會檢討,要永遠去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才能讓客戶得到最大價值。」
 
一站式專業營造服務 讓預鑄工程更到位
在台灣的建築市場,預鑄工法雖具備縮短工期、提升品質、降低成本等優勢,適合大型廠辦或承攬建案,但對於台灣住宅市場對於建築外觀與空間設計的個別化需求,使得預鑄工法的「標準化」應用不易推展。尤其高樓住宅的力量傳遞與風險控管要求極高,相較之下,工業廠辦市場因重視時效、早日投產與成本效益,對預鑄工法的接受度與負擔成本意願皆高。潤弘精密將預鑄工法鎖定在廠辦及高科技產業廠房,成為市場主力。
作為國內預鑄營造廠龍頭,潤弘具備甲級營造與機電統包資格,更整合潤泰集團內建築、結構、機電等設計資源,提供「一站式專業營造服務(One Stop Shopping)」。從設計、施工、機電整合到撥交,潤弘以預鑄專利工法、BIM技術與MRO機電系統優化,協助業主有效縮短工期、降低成本、提升品質,並確保施工安全。「我們做的是統包,設計也是由我們自己的建築師來主導,把預鑄工法需要的元素從一開始就整合進圖面,所以才蓋得出來。」工程統包的優勢在於解決介面溝通不良之問題,透過工程管理來整合並充分發揮規劃與設計整合力。
 
擬合世代需求 數位學習深化人才扎根
面對世代變遷與產業挑戰,潤弘精密積極導入數位學習與專家系統,優化年輕員工學習曲線,降低早期流動率,為企業長期發展打下基礎。近年潤弘因應勞動部推動的「臺灣職安卡」政策,由自有合格講師在公司與工地開設教育訓練,強化基層職安防災意識;進一步開發e-Learning平台,結合多年施工經驗、精華案例與完工報告,製作超過800篇學習內容,涵蓋安全、健康與企業文化等核心。2023年新增6堂職場安全課程,全年770人次參與,累積713.93小時學習時數。透過線上與實體並行,深化企業價值與知識傳承,鞏固人才的長期競爭力。
「我們把經驗轉成影片,放到數位學習平台,盡量貼近年輕世代習慣,例如透過小型短影音搭配KM知識管理網站,讓他們能隨時隨地學習。」莫學長分享自己深知土木營造行業艱辛,對新鮮人而言,從學校到工地、職場適應期充滿挑戰,也是職涯探索期,「在潤弘只要撐過十五年,流動率就會大幅降低,這是我們觀察到的行業曲線。」他認為,不同世代對工作的價值與期待不同,這不是壞事,但必須調整方式,用他們的語言、節奏,才能留住人才。「無論什麼行業,表達與溝通才是達成目標的關鍵。」
 
預鑄具備ESG減碳優勢 突破生產力與精密實力
台灣人口負成長與少子化趨勢,人力斷層挑戰是所有行業共同面臨的挑戰,更是積極解決的永續經營課題。為因應缺工壓力,潤弘積極投入施工技術的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化技術,降低對現場人力的依賴,並結合AI與軟體應用,減少設計與工程管理的人力需求。「預鑄工法以鋼模量產,構件表面平整,減少混凝土表面打底粉刷工料,在ESG面向具備先天減碳及環保優勢,配合機械化施工,可大幅降低工地用工量,預估可減少30%至40%的人工需求,這對未來的營造模式帶來根本性改變。」
負責生產的預鑄廠於2023年底開始建置光電太陽能版,預計2026年完成,完工後預鑄廠將轉型為100%綠能預鑄產製,還可多出50%綠電供他人使用。
他進一步指出,預鑄工法的推廣,不僅止於技術升級,更牽涉到整個產業思維的轉型。潤弘強調將建築標準化、系統化,從而走向工業化生產,藉此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並縮短工期。「借助科技的力量,營造業每一個案子都要思考怎麼做得更快、更準、更少錯,這樣才有未來。」不僅提高品質控制,更能精準回應業主需求,實現從源頭到交付的最佳價值。「我們叫潤弘精密,這個『精密』不是口號,預鑄是組裝,只要尺寸差一點就無法組合,這要求我們的精度管理必須遠超過傳統營造。」。潤澤社會,泰安民生;弘大精微,創研先鋒,面對每一個工程案,潤弘始終抱持「沒有完美,只有更好」的態度,不斷在實戰中學習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