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有春喚起家鄉味
承載溫潤情感的歲月記憶
文/陳書芸.攝影/陳書芸.有春茶館
學歷:
‧逢甲大學EMBA高階管理組 碩士學位
‧中興大學EMBA企業領袖組 碩士學位
現職:
‧有春茶館 創辦人
‧鯊魚咬吐司 創辦人
‧有春冰果室 創辦人
‧京越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經歷:
‧台中市觀光發展協會公共關係委員會 副主委
‧TCA台灣廚藝美食協會 公關委員
‧經濟部發展署創意生活產業協會 會員
【榮獲獎項】
‧2021 經濟部商業署傳承台菜餐廳
‧2022台中市經發局台中好甜-在地經典獎
‧2022 經濟部商業署米食盒餐節優選
‧2022 經濟部商業署山海臺菜餐廳
‧2023 經濟部商業署綠色盒餐精選
‧2023 經濟部商業署當代臺菜餐廳
‧2024年第59屆金鐘獎 商品類廣告獎
有春茶館——夏天流浪到有春篇
(好家庭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品牌聯名合作】
‧2021 台灣觀光大使喔熊聯名推出滷肉飯套餐
‧2022 全家便利商店與有春茶館聯名金飯糰系列
‧2023 味榮食品與有春茶館聯名嚴選好醬
「第59屆廣播金鐘商品類廣告獎,得獎的是,有春茶館—夏天流浪到有春篇!」台下一片掌聲如雷,這是陳沛瀅學姊與她的三位可愛千金獻聲錄音,將日常對話製作成廣播廣告。素人的演出與童稚的音色,完美詮釋「有春茶館」希望帶給大家家鄉的氛圍與回憶,從家庭生意到文化品牌的轉變,有春茶館不僅是一間餐廳,更是一段關於家族、土地與台灣味的故事。
茶飲品牌起家 潮州女孩22年堅毅的創業力量
有春茶館創辦人陳沛瀅學姊,年輕時在一家上市餐飲公司任職,因主管的邀約與鼓勵,讓她踏上了合夥創業之路。初到台中豐原、毫無經驗,與股東租下七坪的小店,以三十萬元資金開設Tea 4清茶達人。開業首日營業額僅兩千多塊,讓她一度自我懷疑。合夥多年後,再創立獨特的品牌—「鯊魚咬吐司」,名稱雖然西化,但木瓜牛乳與吐司的滋味,蘊含著家鄉潮州在地的味道。她始終相信食物風味若能打動人心,便能吸引更多顧客的喜愛,因此迅速在全台拓展,並進軍海外市場。
「錢買不到的東西太多了。」實際上陳學姊出生屏東潮州,約12歲時與弟弟來到台中親戚家開始寄宿與求學生活,從小跟著父母在市場擺攤,早已體驗人生種種的不易與艱辛,因此年幼時就認定「賺錢」是生存的唯一條件。隨著事業逐步成功,展店速度極快,每日面對林林總總的困難與忙碌的生活節奏。
直到孩子們出生,她逐漸意識到生活平衡的重要,面對不同人生階段她決定放慢腳步,將心力轉回家庭,重新思考新品牌的方向。在這樣的契機下與弟弟一同規劃的品牌「有春茶館」、「有春冰果室」、「1%BAKERY」應運而生,不再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而是希望品牌能提供放慢步調、品味在地的空間,與更多的傳承。
家鄉記憶 轉化為傳遞文化情感的品牌
這份體悟促使她思考,如何創造一個能保留家鄉記憶、傳遞文化的品牌。「以前只做流行、好賣的快銷品生意,商業模式很直覺。但經營二十年後,總覺得少了點踏實感。」弟弟建議她:「我們從小對茶飲和小吃都熟悉,何不開間茶館?」於是,她開始打造展現台灣味的品牌。
「有春」這個名字,來自於姊弟倆對奶奶的記憶,陳學姊曾親自跟著曬稻穀,看到熙攘進出米廠,手捧白米臉上堆滿笑容的家鄉人。這個地方不太像買賣市場,更像是同鄉人話家常聊是非的地方,米廠空氣瀰漫的是親切人情味。象徵著過往爺爺奶奶開碾米廠的歲月與南台灣的土地情感,有春茶館的Logo以六角形呈現規模化,設計圍繞台灣山海,代表豐饒資源與對台灣味的詮釋。
隨著品牌發展成熟,她意識到「茶館」二字可能限制品牌定位,「我們希望將台灣米食文化推向更遠的地方,未來菜單將以『山的意涵、海的滋味』為概念,探索台灣味的更多可能性。」回顧創業旅程,她也來到逢甲大學EMBA學習,透過高承恕董事長的論文指導,開啟她對米食文化的新思維。「創業很辛苦,投入的學費遠超預期。但若能重來,我仍會選擇這條路,因為這不只是生意,更是對人、對土地的珍惜與傳承。」
在地風味與當代潮流詮釋經典美食
台灣飲食文化在傳統與創新間交織,重新詮釋經典美食,以符合當代消費者的口味與需求。陳學姊分享有春茶館的菜單設計,團隊不斷探索如何將台灣風味與流行口味結合。例如,鹹菜鴨曾是傳統宴席經典,但現在年輕人較少接觸,難以產生共鳴,他們改良成為牛小排料理,保留雲林大埔鹹菜,加入流行的青花椒元素,打造更符合現代口味的菜色。「味型在不同年代是流行性的,我們重新盤點台灣風味,讓它更貼近年輕族群的飲食習慣。」
食物承載記憶與情感,許多海外遊子回台後最想念的就是家鄉味。「疫情時曾有位海外華裔客人在店裡用餐感動落淚,他說媽媽已經不在了,但吃到年糕時,彷彿回到童年與媽媽的記憶。」傳統在地美食承載集體的記憶味道而熱銷,例如有春茶館的年糕與拇指發糕原本是年節限定,後來因顧客需求改為全年供應。
走進有春茶館大墩店,牆面上滿是觸動記憶與溫暖的文字。其中,有高承恕董事長《為免開火、巧用家電作台菜》一書撰寫推薦序,由陳沛瀅學姊與黃景龍師傅合著,其中寫到:「人世間最美好的時刻通常都是在飯桌上,溫度在那裡,記憶也在那裡。不論豐儉,食物就不只是食物,而是人與人最友善的互動。」
從「好」到「最好」的服務 醫師的餐桌:
健康與美味平衡
有春茶館在2024年與許多醫師合作推出連續十場醫學沙龍系列活動「醫師的餐桌」,此活動源自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郭于誠醫師(EMBA高階105)與陳學姊,雙方對健康飲食的共同理念。健康的東西往往不好吃,而美味的食物卻不一定健康,如何在兩者間與生活方式取得平衡,不用再去看醫生的主軸,才是活動合作的核心,且每場活動菜單設計均圍繞著主題重新訂定,並確保風味與食材來源,減碳並符合健康標準,是一場來自島嶼台味的演變。
每場活動的菜單,都深入探究已確定能達到成效。例如,當主題聚焦於心內畫療癒飲食時,團隊會檢視不同食材影響情緒的變因,調整成能帶來慰藉的食物。因此有春茶館在專案管理需更加站在顧客立場。「活動的專案管理從會前會便開始,不僅是廚藝技術層面討論,而是探討初衷與活動圓滿的要素。我會與夥伴討論:這場活動對貴賓與我們有何意義?為何舉辦?我們每一位同仁的角色是什麼?哪部分需要提出協助?會憂慮的環節是什麼?希望大家能彼此支持,共善提攜。」
對於服務業來說,挑戰在於如何讓年輕的員工發自內心地投入工作,而不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管理最難的不是規範,而是讓夥伴們理解,服務的本質是情感交流。我們要做的,不是完美,而是讓顧客感受到用心,讓夥伴找到價值感。」
儀式感保存生活體驗 力行典範 傳遞家鄉情感
陳學姊是一位企業家,也是三位孩子的母親,對她而言,經營事業與生活都有著深刻的韌性與堅持。她認為「儀式感」不僅是保持記憶的延續,更是一種對人生辛苦與不容易的體悟。「在節慶時家裡頭一定要有儀式感,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對美好的關係與事物懷抱期待、珍惜,而不是習慣垂手可得。」例如,孩子們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到第二市場老玩具店,購買喜氣傳統童玩糖果,因為漫長等待過程讓人體會到擁有的珍貴。
刻意維持自己的「憂慮感」,也是她對未來準備與警覺的方式。「如果你從來沒有B計畫,當困難來臨時,就會手足無措。因為必須對企業、同仁負責,所以更小心謹慎。」生命的機遇很難假設,某些時候需要契機,這也是陳學姊選擇在疫情中重拾書本學習的動機,當成人生最好的禮物。在逢甲大學EMBA透過學長學姐的經驗分享,她學到最深的感觸是,已到的機緣要掌握、沒到的機緣要開創、錯過的機緣要放下、人生當中把握相互輔佐的貴人,是創業的精髓之道。
希望自己充滿韌性不畏懼難題的背影,能成為三個孩子的榜樣,更希望讓每個走進店裡的顧客,充分感受餐點的美味與節慶的溫暖,她的經營是一種價值觀的傳遞。透過堆疊創新體驗與情感連結,讓經典美食在時代變遷中持續被喜愛,也讓年輕世代重新認識並愛上這片土地的味道。傳遞台味美學儀式感、溫暖的在地飲食,建立穩健且溫暖的企業文化,正是有春茶館的迷人之處。學習、服務、利他、共善、共好是陳學姊的人生信念,也是這些力量在生命歷程中不斷鼓勵著她,峰迴路轉中仍要心懷夢想,懷抱希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