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臺灣產業合作 協助產業升級轉型
文/黃煇慶(母校通識中心教師,統計64).攝影/許惠娟(EMBA經管100)、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提升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佳幫手
逢甲人月刊工作團隊於105年1月6日,到位於台北市杭州南路的醒吾大樓,專訪紡織系校友–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朱興華學長。
中衛發展中心(Corporate Synergy Development Center,簡稱CSD),成立於79年係一非營利財團法人組織,73年前為經濟部工業局臨編的「中心衛星工廠制度推動小組」,當初設立目的在輔導臺灣傳統產業,強化上、中、下游合作體系,藉以提升企業經營及品質水準,促進產業升級,樹立國際優良形象,增進產業對外競爭力。
民國70年代,臺灣正值經濟高度成長,曾經創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正逢重工業轉型為高科技產業的時代,經濟景氣前景一片看好。惟隨後因全球化、國際化的壓力,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臺灣傳統產業,面臨全球佈局或創新經營管理,以避免被時代淘汰。「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於焉設立,由製造業之體系建構、體質提升開始,積極推廣及輔導國內產業,整合產業的服務能量,此後逐步擴展至商業服務的商圈輔導、台灣美食、一級產業的農企經營、以及文創產業之創意生活特色產銷,和康健照護等產業服務,為臺灣經濟注入更多活水。事實證明,透過該中心廠所帶領進行體系經營同步、管理同步、生產同步的群體合作,進而健全產銷體制,確已增進臺灣產業整體的對外競爭力。根據「WEF(世界經濟論壇)對各國產業聚落發展競爭力評比」資料,近十年來,臺灣在全球產業聚落排名均名列前茅,也是台灣經濟奇蹟的主因。
獲選紡織傑出青年工程師與全國模範公務員
學長就讀母校紡織系時為籃球校隊,大一時正逢母校20周年校慶,牛刀小試即打破學校400中欄記錄,除了運動也努力學業,當時許多紡織專業科目均名列前茅,為籃球校隊第一位考上母校研究所之隊員。求學期間熱衷研發創新,期待為自己留下研發創新成果,在大學與研究所時期,分別得到教育部所舉辦「青年研究發明獎」項的佳作,民國70年參加「建國70周年專科以上科學發明展」名列工業組中區第一及全國第三之殊榮,獲頒新台幣八萬元獎金,對於學生而言,相較於當時公務員1萬元左右的月薪,在當時可算是一筆鉅款。這些點點滴滴奠定學長往後發揮專長的穩固基礎。
畢業後,以高考及格進入經濟部相關局處服務,從基層作起,隨後歷經工業局科長、副組長、組長、智慧財產局副局長等資歷,於一年半前轉任官派「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服務公職30餘年來,均在專利審查、智慧財產權、經營品質、技術服務業發展、研發創新、纖維紡織技術開發、環保工安、永續發展以及產業政策等專業領域貢獻心力。期間學長曾於82年當選「紡織傑出青年工程師」、93年獲選為全國模範公務員殊榮。
創設產業輔導中心
提升台灣企業核心價值與競爭力
學長任職工局期間正值金融海嘯,產業亟待振興轉型,遂於89年著手推動「振興傳統產業方案」,設立「經濟部產業輔導中心」,協助產業解決經營問題並有效運用政府資源,結合產、官、學、研資源,主動出擊,瞭解業者經營困難,提供適切協助,媒合運用政府輔導資源,提升技術與經管能力,加速產業升級轉型。並整合價值鏈中研究開發、生產管理、資訊技術、財務管理、人力資源規劃等專業領域之專家顧問,提供企業訪視、診斷及輔導等服務。建置企業輔導資料庫,有效媒合多方能量提供企業升級轉型所需之經營缺口。協助產業升級轉型服務,歷年服務超過7萬家次、債權債務協商服務百餘家、企業災後復舊服務服務近900家、無薪假企業協助服務約50家。
104年12月因應政策調整,更名為「經濟部產業競爭力強化中心」,除扮演政策推手,更結合經濟部產業升級轉型服務團,8個產業分團及7個產業公會分團,幫助產業升級轉型,提升企業智慧、綠色、文創內涵,使其穩健未來發展與永續經營,創造各企業核心價值與競爭力!
學長接續指出他在「中衛發展中心」的使命,帶領著顧問服務團隊,致力於促進產業合作綜效發展,協助產業體系深耕茁壯。而「熱誠、精業、綜效、卓越」更是「中衛發展中心」的核心價值觀;其中「強化產業網絡,提升經營綜效」以及「落實政府政策,推動產業升級」,為「中衛」的兩大使命,期許該中心成為產業經營綜效的策略夥伴、政府政策的得力推手,可以說「中衛」擔負著官、產、學間的潤滑劑及爆發力的觸媒。
培育精英人才 發掘地域特色 化產品為精品
中衛發展中心為因應臺灣傳統產業受到貿易自由化的衝擊,從99年起開始推動「MIT微笑產品」的驗證制度,針對臺灣加工製造產品為輔導對象,定位在「安全健康,值得信賴」,訴求「臺灣製造,貨真價實」。就提供專業顧問服務方面,「中衛」已完成:
1. 101個商圈輔導,皆運用組織、設計、經營及行銷之「全面地方活化手法」(Total Local Revitalization; TLR),協助全臺相關商圈,建立主題性及特色化,以提升感質化的經營,活化在地經濟能量。
2. 建構194項體系,以一步一腳印的功夫,累積出產業群聚的厚實爆發力。尤其注重精實管理與體系創新,如輔導臺灣主要傳統的運動器材業、工具機業、自行車業、衛浴產業、玻璃產業、手工具產業、光學產業等聚落,詳細評估所面對困境,派遣顧問師進行輔導,甚至在工具機業的成功模式引起日本工具機業者的關注與採訪。
3. 推廣630個康健事業,推動健康促進與養生照護產業相關輔導與推廣活動,並藉由養生照護服務平台,協助各界資源共享、異業結合,提升整體國人健康促進概念。
4. 獲頒950獎項,「中衛」秉持成人之美精神,引導各行各業在產業升級、技術創新上追求卓越。
5. 1,000家臺灣美食,以「菜餚」、「環境」、「服務」為核心,協助餐飲業者提升服務品質的營運模式,串聯國內外從產地到餐桌的鏈結,深化獨特性,創造吸引力,形塑台灣餐飲新風貌。
6. 1,200家農企經營,推動農企業體系運作及多元創新,以培育農企業為起點,帶動農業產業體系網絡建全發展,引領科技農企業扮演產業領頭羊,協同衛星農場共同塑造產業競爭優勢。
7. 1,500個創意生活,以「創意及文化」為核心,運用視、嗅、聽、味、觸五感,融入於產品、空間、活動、體驗設計中,帶動新經營態樣的發展。
8. 促成3,000家企業體質提升,透過3T(全面生產管理TPM、全面精實管理TLM、全面品質管理TQM)輔導服務,長期協助產業體系及群聚內各企業的經營體質改善與提升活動,更經由豐富輔導經驗的累積,提供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的整合性服務,協助企業進行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
9. 提供3,300項特色產品,創造並推動地方產業一鄉一特色(OTOP, One Town One Product)創新營運模式,藉串聯地域景觀、地方歷史、產業文化,造就地方之獨特性,賦予產業無法被複製的新價值,形塑在地新生活形態。
10. 培育700,000菁英人才,以成人之美的精神,結合新知識與實務經驗,養成有關經營管理、品質管理、綠色節能以及商圈經營等領域 700,000人次菁英,造福產業。
學長特別以中衛輔導逢甲商圈及工業局輔導金門鋼刀轉型為例,說明服務的成效。他指出,為營造母校附近逢甲夜市特色,經召集商圈客戶領袖,協調研析出造街造勢、人進物出以及發揮整體商業特徵,數年來,已造就繁榮人潮錢潮及顯現嶄新市景規劃。依據母校統計行銷研究小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2015年逢甲商圈人潮超過1,328萬人次,帶來甚高的營業績效與無限商機。至於金門鋼刀,凡是民國40至60年次曾被派往金門服兵役的男生,無不對金門高粱酒及以「823」中共砲打金門的砲彈做成的菜刀抱持深刻懷念。工業局輔導團隊善用人、文、地、產、景之區域在地特色,將金門獨有之戰地文化,以及附屬物產:砲彈為材料,經輔導後,融入文化、職人手藝,以及在地故事,另再委請大阪設計師設計百種各類刀品,包括:美工刀、生魚片刀、水果刀等百樣刀品,併原來的菜刀以套裝禮盒銷售,一改傳統僅用以製造為生活用品的菜刀樣式,轉型為文創商品,成為觀光客最愛伴手禮,乃一項將產品變商品,再將商品變禮品,更將工廠變為觀光園區,禮品變成精品的成功案例。
推動專利商品化 創臺灣產業新局
「中衛」除協助企業界建立中心衛星工廠制度外,也針對民生福祉、智慧科技、服務創新、製造精進以及綠能科技的五大技術領域,協助技術法人研究開發工作。並提及「中衛」員工約300多人,對外服務產業提高臺灣產業國際競爭力,對內也極重視職工福利及同仁培育發展,使其發展成為樂於工作、貢獻產業之服務尖兵。學長在擔任智慧財產局副局長期間,推動專利加速審查與智慧財產佈局,協助專利技術交易及商品化,為產業創意、創新、創業而努力。如今以一官派總經理帶領「中衛」,視其神韻氣勢,聽其娓娓道出「中衛」的歷史軌跡與前景規劃,真不愧是《曠代逸才》(唐浩明著)所言「出奇謀,書妙策,乘天時,據地利,收人心,合眾力,幹一番非常大業」的模範公務員,令人折服。
朱興華 |小檔案|
學歷
逢甲大學紡織工程學系學士69年畢業
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研究所碩士71年畢業
經歷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副局長
經濟部 工業局組長、副組長、科長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常務董事
財團法人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常務董事
財團法人台灣電子檢驗中心董事
財團法人台灣區蠶業發展基金會董事
現職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
財團法人紡織綜合研究所監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