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怡(中文98)圖/曹華平(水利69)
水資源建設,是推動國家進步的重要一環。台灣地區年平均降雨量2500公釐、為世界平均值之2.6倍,但每人每年平均所分配的雨量卻僅為世界平均的6分之1,水資源供給嚴峻,南北水量不均,國家產業及高科技產業也屬高耗水產業,如何在資源分配上達到開源節流,考驗著政府的執政智慧與能力。很幸運能拜訪甫陞任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也是去年獲選傑出校友的曹華平學長(水利69),多年公部門服務經驗的曹學長,不吝分享國家關於水資源的分配及規劃。以下是今年2月11日的專訪內容:
「翻開中國古代史,能夠妥善處理水問題的王朝,百姓多安居樂業,國祚也綿延長久,所以皇帝視治水為國家大事。」曹學長說不只古代,現代也是如此。雨量過多則淹水,雨量太少又旱災;屬於中央管理的河川治水預算較多,但地方政府管轄之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治理,常受到地方政府預算及人力不足的限制,西部沿海低窪地區每逢颱風就淹水,除生命安全飽受威脅外,損失金額多以億元計。
水利署在經過長期調查後,評估全台約有1150平方公里的易淹水地區,大多分布於雲林、嘉義、台南沿岸低窪地區,於是推動「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即8年800億元治水計劃),以改善高淹水潛勢地區水患,時學長擔任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組長,這也是曹學長職場生涯中參與國家重要的水利政策。
因為政府展現治水之決心,並且從系統性之流域規劃,且編列特別預算,制定特別條例全國推動治水計畫。
為提昇地方政府重視防洪工程,繼而解決水利人才不足窘境,由中央舉辦國家特考,招募數百位水利人員,於地方政府中設立新局、處部門,並從中央借調專才任局處主管,共同為治水計畫打拼。曹學長表示,母校水利系畢業生多走公務體系,藉此也為學弟妹爭取更多的機會。
治理計畫從2006年至2013年止,於2013年8月康芮颱風撲台時展現治理成效,降低約538平方公里高淹水潛勢地區之水患問題、保護約250萬人免受水患威脅,並且每年減少約120億元以上之各項損失之效益。計畫成效斐然因成效卓著,於是續推自2014年至2019年的流域綜合治理計畫,除防災防洪外,以全區流域治理、立體防洪、低衝擊開發治水,以多元化治水精神推動為宗旨,預估可再降低320平方公里淹水問題,兩項計畫總計改善易淹水之低窪地區完成率約75%。
學長認為,台灣雖常有水患,卻常常缺水,乍看年降雨量豐沛,但因山坡陡峻、雨勢急促,大部分降雨量迅速流入海洋;且水費長期低廉,每立方公尺水費僅收約10元,節水不易。目前台灣每天每人用水量約268公升,世界平均約250公升,學長說,大家如能節約用水追平世界平均用水量,每年就能節省約一座翡翠水庫的水量!同時民眾生態環保意識高漲,興建新水庫常引來地方反對聲浪,所以有效管理水資源並且從生活中節水,效果更快更好!為推動節水,水利署推出耗水費法案,未來將以累進計水方式計費,針對每家每月超過1000度的用水量, 將額外課徵耗水費。
再生水也是水利署全力推動的開源方案,藉由把家用民生、工業流放的廢水妥善處理後,提供給工業使用,再生水的價錢比一般自來水更便宜,預計未來如果有新的工業區成立,將會強制再生水使用占工業用水的百分比例。
榮獲去年母校傑出校友的曹學長,畢業前已考上水利科普考,民國71年於水利局服務,派往新竹開鑿隧道,而後申調回台中於第三工程處服務,7年後進入交通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歷任經濟部水利處正工程司兼課長、組長、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局長、經濟部水利署副總工程司、總工程司等要職,參與許多重要決策推動執行,並於1992及1995年分別公派赴荷蘭水利環境工程學院研究1個月及日本明治大學水利工程研究6個月,充實本質學能,期間也和母校保持聯繫,互相支援。同班同學連惠邦(現為母校營建及防災中心主任)、陳昶憲(母校建設學院院長)、王傳益(水利工程學系主任)、王本然(瑞儀光電公司董事長)均非常傑出,校輔處許盈松處長也是水利系校友,兼任海峽兩岸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藉由水利科技交流,許處長常與曹學長研商大陸方面水利科技資訊。
水利系的凝聚力,也靠定期在母校舉辦同學會和系友會,且越來越盛大。每次回母校開會,學長看見母校軟硬體進步神速,與有榮焉。母校在校友聯繫上非常用心,努力透過各種不同管道找尋失散校友,進而透過「逢甲」這個符號相互幫助連結。最後學長鼓勵學弟妹,在學習過程中,總有自己不喜歡或自認一輩子用不到的知識,但往往在最不經意的地方用上,所以要多元學習,用心思考,建立獨立而富有整體性的思維,將會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